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一台1959年5月由捷克制造的发电锅炉,蒸发量200t/h.主蒸汽压力9.41MPa,主蒸汽温度540℃,  相似文献   
22.
选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64~2013年14个气象台站观测的基本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倾向性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等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和变化趋势,并以完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蒸发量上升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年蒸发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速率为30.1 mm/10 a,夏秋冬季蒸发量均呈显著上升变化,春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和秋季蒸发量上升对年蒸发量上升贡献最大;逐月蒸发量变化趋势均增加,但幅度各异;冬季蒸发量在2011年发生了突变,其余各季和年均未发生突变.蒸发量月际变化规律明显,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双峰出现在5月和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夏季蒸发量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蒸发量最少,表明春夏两季蒸发量的多少对三江源地区水循环起重要作用。年和四季蒸发量呈现出西北部少,东南部及东北部多的分布特点,气候变化速率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剧烈,年蒸发量变异系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四季蒸发量变异系数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年蒸发量与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正相关,与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平均气温上升、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下降是三江源地区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为科学评估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蒸气入侵过程,以苯和三氯乙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构建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概念模型,综合考虑地下水经孔隙渗透、裂隙渗透的入渗量,以及符合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情景(简称“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计算得到地下水暴露量及室内空气中VOCs浓度,并与HJ 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简称“《导则》”)规定暴露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为25~200 cm时,经裂缝渗透和经孔隙渗透的入渗量分别为3.86~37.7和1.55×10-4~2.35×10-3 m3/d,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分别为2.30×10-3和0.30~0.52 m3/d;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经裂缝渗透的入渗量约为经孔隙渗透的15 000~25 000倍.对比不同情景下入渗量和蒸发量发现,以入渗后地下水全部蒸发达到稳定状态作为合理保守假设,建议选择蒸发量作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24.
为科学评估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蒸气入侵过程,以苯和三氯乙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构建地下水入渗地下室情景下的概念模型,综合考虑地下水经孔隙渗透、裂隙渗透的入渗量,以及符合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情景(简称“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计算得到地下水暴露量及室内空气中VOCs浓度,并与HJ 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简称“《导则》”)规定暴露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为25~200 cm时,经裂缝渗透和经孔隙渗透的入渗量分别为3.86~37.7和1.55×10-4~2.35×10-3 m3/d,符合规范情景和最不利情景的蒸发量分别为2.30×10-3和0.30~0.52 m3/d;在地下水埋深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经裂缝渗透的入渗量约为经孔隙渗透的15 000~25 000倍.对比不同情景下入渗量和蒸发量发现,以入渗后地下水全部蒸发达到稳定状态作为合理保守假设,建议选择蒸发量作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25.
基于区间数排序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地表水水质随季节性变化较大,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某地区全年地表水环境质量,尝试将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中的区间数排序法用于水质评价。方法: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值与不同时期的水质监测数据分别定义为区间数,利用区间数比较的可能度公式,得出两者可能度关系并进行排序。排序结果显示,浑河东陵大桥处2006年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值的可能度为0.531,即2006年浑河东陵大桥处水质为劣V类。结论:基于区间数排序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考虑了全年不同时期的水质变化情况,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可比较准确地评价某地区全年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26.
2013年6月20日来源:Chemical Watch网站ITS-Nano一项由欧盟资助的涉及10个组织的计划中,提出了将一项研究列为优先任务的建议,该项研究旨在为纳米材料提供智能的试验策略(ITS)。ITS-Nano计划设立于2012年,旨在寻找对现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纳米材料进行准确和有效评估的手段。纳米材料可能影响广泛的生物体,并且存在多种暴露途径。  相似文献   
27.
28.
甘肃黄土高原气候植被类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黄土高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它西起乌鞘岭,东抵子午岭,南至太子山、西秦岭和甘陕省界,北止甘宁省界,包括临夏州、平凉和庆阳两地区、兰州和白银两市的全部,以及定西和天水两地市的绝大部分,面积约11万km2,占甘肃面积的24%左右。陇山以西部分称之为陇西黄土高原,呈丘陵、沟壑地貌,大部分海拔高度在1200—2500m;陇山以东部分叫做陇东黄土高原,塬面较完整,多呈塬、沟地貌,大部分海拔为1200—1800m。 多年以来,在对甘肃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自然植被和治理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这里历史时期曾是森林广布、水草丰美的地方,完全是人类不合  相似文献   
29.
地质灾害生命损失灾情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质灾害每年造成最大可能死亡1500-2000人,除内蒙古,天津市,江苏省,上海市,香港,澳门以外,其余28个省(市,区)每年因地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据统计,全国实际发生地质灾害死亡人数:1995年死亡1230人,1996年死亡51人,1997年死亡108人,1998年死亡532人,2000年死亡142人(伤26975人)。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1)地质灾害防治,政府负总责,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2)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分期分批治理。(3)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预算,并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4)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30.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