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3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研究三元复合调理剂(石灰石+硅藻土+硫酸铁,LDF)对稻田土壤Cd和As赋存形态及水稻糙米Cd和As累积的影响,开展水稻盆栽试验.LDF按质量比设置7个施用水平(0、0.5、1.0、2.0、4.0、8.0和16.0 g·kg-1),种植2种水稻(黄华占和T优272).结果表明:①施用LDF分别提高黄华占和T优272根际土壤pH 0.01~0.42和0.11~0.54单位,降低土壤交换态Cd含量11.1%~61.1%和26.5%~52.9%,同时降低土壤交换态As含量8.2%~60.0%和5.6%~49.9%;②施用LDF能促进Cd、As向难溶态的转变,尽管2种水稻根际变化趋势不一致,但都可降低土壤Cd的酸可提取态占比,而增大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占比,同时可降低As的交换态占比,而增大钙结合态占比;③LDF的施用能降低根表铁膜中Cd、As和Fe含量而增大Mn含量,Mn的最大增幅可达124.2%;④LDF施用下2种水稻糙米中Cd含量最大降低64.6%和65.9%,总As含量最大降低37.0%和42.5%,对无机As含量影响不显著.LDF施用量在2~16 g·kg-1水平时,T优272糙米中Cd和无机As含量同时低于0.2 mg·kg-1,而黄华占仅在16 g·kg-1水平时,糙米中Cd和无机As含量同时低于0.2 mg·kg-1.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土壤Cd和As污染程度和水稻品种确定LDF施用量.  相似文献   
62.
叶施L-半胱氨酸对水稻镉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将L-半胱氨酸(L-Cys)作为水稻降Cd叶面调理剂的可行性,通过湖南的田间试验,采用小区试验法研究了L-Cys对水稻籽粒中Cd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检测水稻各营养器官的Cd分布和Cd赋存形态的变化,探究了L-Cys调控水稻籽粒Cd积累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叶面喷施一次L-Cys即可使水稻籽粒Cd含量显著降低,同时提高其Mg和K的含量,对Ca、Mn和Zn的含量无显著影响.L-Cys的降Cd效果随喷施浓度增加而增强,当浓度为10 mmol·L-1时,籽粒中Cd含量降至我国食品安全标准0.2 mg·kg-1以内,降幅达59.2%,同时显著降低了水稻营养器官穗轴、第一节、穗颈、旗叶、第二节间、第二节、第二叶、基部茎叶和根中的Cd含量,降幅分别为58.3%、56.0%、62.7%、67.0%、59.3%、61.5%、60.2%、54.9%和50.3%.水稻不同部位间的Cd转移因子显示,第一节是水稻营养体拦截有害元素Cd的关键器官.叶面喷施L-Cys提高了Cd从旗叶到第一节和第二节间到第一节的转移因子,增幅最高达105.4%和45.8%,并抑制了Cd从第一节继续向上到穗颈的转运,降幅最高达27.5%.在水稻第一节中,L-Cys处理同时降低了无机态、水溶态和残渣态Cd的含量,并提高了其中残渣态Cd的比例至94.4%.由此可见,叶面喷施L-Cys能够降低水稻各营养器官Cd积累量,并促进水稻中Cd向第一节的转运及其对Cd的固定作用,进而提高关键器官第一节对Cd的拦截能力,最终显著抑制Cd向籽粒中的转运积累,同时,叶面喷施L-Cys不降低水稻籽粒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镉和邻-苯二甲酸酯迁移转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是目前普遍的土壤污染方式,镉是土壤污染中最主要的无机元素,因地膜的广泛使用,使得邻-苯二甲酸酯成为土壤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故采用盆栽试验,以西南地区紫色土为供试土壤,小白菜为指示生物,分别添加不同含量梯度的镉(Cd)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组成单一污染和复合外源污染模拟试验,研究钾长石粉、牡蛎壳粉、生物炭粉、氧化钙、碳酸钾和磷酸钙这6种常见土壤调理剂对污染土壤中镉形态及DEHP含量、小白菜中镉及DEHP吸收的影响.随后研究了生物炭添加量对污染土壤中镉和邻-苯二甲酸酯迁移转化的影响,选择对照土壤、Cd污染土壤和DEHP污染土壤复合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0.5%、1%、3%和5%(质量分数)生物炭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DEH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DEHP复合污染紫色土修复的最优土壤调理剂是生物炭.经过综合考虑,生物炭添加量为3%时,复合污染紫色土土壤的修复效果较好,且生长于土壤中的指示生物不受抑制.  相似文献   
64.
为探究土壤调理剂对酸性镉(Cd)污染土壤中Cd的迁移特征的影响,基于大田试验,研究施加天象1号(TX1)、石灰(Li)、硅肥(Si)、诺地康(NDK)和钙镁磷肥(CaMg-P) 5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中Cd累积与转运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各处理土壤pH值提升0.41~0.68个单位,土壤有效态Cd(DTPA-Cd)含量降幅为11.2%~39.7%,其中Li和NDK处理DTPA-Cd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2)与空白对照相比,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显著降低水稻体内Cd总量,根系、其他叶、穗轴、颖壳和糙米中Cd含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P <0.05),各部位间Cd转运系数表现为TF根-其他节> TF根-第一节> TF根-其他叶>TF根-穗轴> TF根-颖壳≈TF根-剑叶> TF根-糙米,且糙米Cd含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中限量标准(0.2 m...  相似文献   
65.
化学调理是目前生活剩余污泥预处理的主要方法,而调理剂的选用直接影响到污泥脱水的效果.本章利用不同种类调理剂的优势,通过各种调理剂正交复配组合对生活剩余污泥进行强化混凝脱水试验,发现无机-有机复配调理剂(I-O)脱水效果最佳.同时,使用单一无机调理剂(PC和PS)、单一有机调理剂(PM)和无机-有机复配调理剂(I-O)对...  相似文献   
66.
《环境工程》2015,33(1)
为研究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调理剂种类及配比等工艺参数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生物干化反应器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分别研究了麦秆和锯末作调理剂和3种不同调理剂配比(污泥与调理剂湿基质量比为3∶1,5∶1,8∶1)的生物干化效果。结果表明,利用麦秆作调理剂能够达到更高温度,含水率降低了10.88%,优于锯末作调理剂降低的5.9%;与其他配比相比,污泥与调理剂添加比为5∶1时,干化效果与经济性相对更好。利用麦秆作调理剂,且物料配比为5∶1(污泥∶麦秆)时,生物干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7.
68.
采用化学热力学平衡分析方法,应用污泥实测数据模拟计算了深度脱水后污泥焚烧过程中调理剂的热转化过程及逸出产物,并预测了含Cl调理剂与CaO耦合作用对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污泥添加单一调理剂Al_2(SO_4)_3、Fe_2(SO_4)_3、FeSO_4、AlCl_3及FeCl_3后,Fe和Al在高温下主要以Al_2O_3(s)和Fe_2O_3(s)存在,主要气态产物是HCl和SO_2.调理剂CaO和FeCl_3共存且含量增加时,焚烧过程中HCl(g)逸出过程变慢,并且Fe_2O_3(s)易于和CaO(s)作用导致Fe_2O_3(s)存在温度区间变窄.污泥未添加调理剂焚烧过程中,重金属Cd、Pb、Cr、Tl、Hg、As易于以Cd(OH)_2(g)、PbO(g)、CrO_2(OH)_2(g)、AsO(g)、Hg(g)、Tl(g)形式挥发,而Cu、Zn、Ni以其氧化物形式存在而难挥发.调理剂FeCl_3及CaO添加到污泥后,重金属(Cd、Pb、Cu、Zn、Ni、Hg、Tl)的分布受FeCl3的影响大于CaO,导致其形成重金属氯化物而挥发,而Cr和As与CaO作用生成CaCr_2O_4(s)、Ca_3(AsO_4)_2(s)热稳定化学物,抑制了Cr、As的挥发.当脱水污泥与含硫化物掺烧时,重金属(Pb、Cu、Zn、Ni)挥发受到Cl的影响大于S,在低温区间其主要以硫酸盐为主,在中高温区间以氯化物存在,而Hg和Tl不受硫化物影响.  相似文献   
69.
不同调理剂对有机垃圾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以锯末、玉米芯、麦麸、稻壳和堆肥腐熟物作为调理剂,与水果、蔬菜垃圾进行好氧堆肥试验,分析了各处理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有机质、p H值、EC、全氮和GI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含水率和有机质总体上呈下降的规律,且堆肥结束时EC都在适宜范围内,堆肥腐熟物处理的有机质下降最高,且全氮含量有所升高;其中,麦麸处理的堆肥升温最快,高温持续时间最长,种子发芽率也最高。综合来看,在本研究范围内,麦麸为水果蔬菜有机垃圾堆肥的最适宜调理剂。  相似文献   
70.
针对麦田土壤镉(Cd)、砷(As)和铅(Pb)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初期对小麦进行叶面单独和混合喷施Zn(0.2% ZnSO4)、Mg(0.4% MgSO4)和Mn(0.2% MnSO4)处理,以期探究叶面调理剂对小麦籽粒Cd、As和Pb累积的阻控效应,最终筛选出适用于北方重金属复合污染区有效阻控小麦籽粒中Cd、As和Pb累积的叶面调理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Zn+Mg+Mn复配溶液能够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中Cd、As和Pb含量,降幅分别为18.96%、23.87%和51.31%,TF籽粒/秸秆分别降低了14.62%、27.73%和47.70%,该叶面调理剂能够通过抑制Cd、As和Pb从小麦茎叶到籽粒的转运进而降低其在籽粒的累积;研究还发现,对照的籽粒中Cd和As主要分布在中心胚乳(34.08%~37.08%),而Pb主要分布在果皮和种皮(27.78%).喷施Zn+Mg+Mn复配溶液可显著降低Cd和As在糊粉层含量,分别比CK降低81.10%和82.24%,而Pb除果皮和种皮、中心胚乳外,各层次Pb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为42.85%~91.15%),各层次面粉只有糊粉层(P2)重金属含量与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对于北方石灰性土壤Cd、As和Pb中度复合污染农田,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初期各喷施一次Zn+Mg+Mn复配的叶面调理剂,可有效阻控Cd、As和Pb在小麦籽粒尤其是糊粉层的累积.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去除麦麸来进一步降低重金属尤其是Cd的污染,保证小麦安全生产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