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篇 |
综合类 | 79篇 |
基础理论 | 16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投喂方式(连续投喂方式和定期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和菲律宾蛤仔体内累积与排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累积影响显著,相比于定期投喂方式,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麻痹性贝毒在蛤仔体内的累积,且有助于贝毒的排出。而不同的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也有影响,连续投喂方式下扇贝累积效应强于定期投喂方式,但不如对蛤仔的累积差异影响显著。此外,不同投喂方式也导致了麻痹性贝毒种类存在差异,连续投喂方式下蛤仔体内主要是GTX2,可能主要是由其他种类转化而来,定期投喂方式下主要为GTX1,而扇贝体内GTX4比例最高,连续投喂方式下扇贝体内GTX4的比例略高于定期投喂的,但累积与排出过程的毒素种类比例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4.
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湾株)生长及其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温度(θ/℃)盐度(ρ/g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株)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实验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15-25℃,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6-8d;在盐度为14-32g/L范围内,该藻均可生长,盐度23-27g/L时生长最佳;在弱酸弱碱下,该藻可较好生长,pHopt=6-7;用小白鼠法测得本藻株c(HCl)=0.1mol/L提液的麻痹性贝毒毒力为0.5 相似文献
105.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多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及致畸诱变作用。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作为模式动物,研究芘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发育的影响。将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暴露于不同浓度(2、4、8、16和32μg·L-1)芘(pyrene)中,在暴露后第12、24、36、48、60、72和84小时,分别测定其死亡率和畸形率,并观察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芘对D型面盘幼虫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同一浓度组的死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在2~32μg·L-1浓度范围内,不同暴露时间段,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形态也有显著影响,随着芘浓度的增大幼虫畸形的比例增高,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8和32μg·L-1浓度组的响应最敏感。同时,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60h后趋于稳定,LC50值为43.50μg·L-1。研究结果表明,芘暴露能影响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发育,并可能对其种群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