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1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不同氮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置4个浓度梯度:12μmol·L-1、25μmol·L-1、50μmol·L-1和lOOp.mol·L-1,研究了NaNO3、NH4Cl和尿素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生长、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以及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利玛原甲藻对3种不同氮源的利用特征.结果发现,以NaNO3、NH4Cl和尿素分别作为氮源时,利玛原甲藻最大生长速率(μmax)相差不大;NaNO3组和尿素组之间最大生物量(X)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相近;NH4Cl组最大生物量(X)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低于NaNO3组和尿素组.平台期NaNO3组单位藻细胞OA含量明显高于NH4Cl组和尿素组,NH4Cl组和尿素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可以利用无机氮(NaNO3、NH4Cl)和有机氮盐尿素,利玛原甲藻中可能存在尿素酶;NaNO3和尿素比NH4Cl可能更有利于维持利玛原甲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毒素的合成与营养盐的形态有关,其中NaNO3最有利于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32.
运用密度泛函(DFT)理论在B3LYP/6-31G(d)水平下计算了17种麻痹性贝毒素的量子化学结构描述符,采用修正Cp统计量为目标函数的改进蚁群算法进行变量选择,建立了麻痹性贝毒素的半数致死浓度与其量化参数之间的QSAR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68,交叉验证系数q2为0.858,表明模型具备良好的拟合效果和较...  相似文献   
33.
利用间接竞争法免疫学原理,以自制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与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的偶联物OA-OVA包覆微球为载体,同时自制生物化抗OA单克隆抗体,利用液态芯片(Luminex Xmap 200TM)系统建立OA液态芯片定量检测方法;同时测定了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对贝类模拟样本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液态芯片法对O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2~63μg/L,最低检测值为0.129μg/L,均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除与DTX-1的交叉反应率为54.2%外,与其他几种用于检测的贝类毒素没有任何交叉现象;在加标浓度为6.25~400μg/L时,回收率为84.96%~90.35%,变异系数为3.20%~6.59%。因此,该方法可满足海产品中贝类样品OA限量标准检测。  相似文献   
34.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研究对象,研究DEHP对其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将成年马氏珠母贝暴露于不同浓度(0.5、2.0、8.0、16.0 mg·L-1)的DEHP中,暴露14 d后测定血细胞数目(THC)、吞噬能力(phagocytic activity)、细胞膜稳定性(cell membrane stability)、脂质过氧化程度(LPO)和总谷胱甘肽含量(T-GSH)的变化。结果显示,血细胞数目随DEHP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吞噬活力均随DEHP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LOEC值分别小于2和8 mg·L-1。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在8 mg·L-1浓度组达到最高值,之后降低,与之相应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LOEC2 mg·L-1。8mg·L-1浓度组的总谷胱甘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LOEC8 mg·L-1。研究结果表明:DEHP染毒14 d对马氏珠母贝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还会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效应,在所测试的指标中,血细胞计数对DEHP的胁迫最敏感(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敏感性次之(LOEC2 mg·L-1)。  相似文献   
35.
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1、4和8μg.L-1)苯并[a]芘B[a]P中,检测暴露后第3、7和10天后,马氏珠母贝鳃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对苯并[a]芘胁迫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暴露时间为3、7 d时,SOD活性无明显变化,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在第10天时被激活;在胁迫初期,GST活性被激活,随后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暴露后10 d,不同质量浓度组GST活性变化趋于稳定。当暴露质量浓度相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时—效关系;而CAT活性在第7天被激活,随着时间的延长,高质量浓度(4和8μg.L-1)组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时-效关系。SOD、GST和CAT均可作为B[a]P污染的生物标志物,活性变化相对于SOD,GST和CAT对B[a]P的胁迫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36.
苯并芘(B[a]P)已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低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从受精卵开始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面临着B[a]P等多环芳烃类污染物(PAHs)的威胁。本实验以热带海洋优势贝类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etensii)作为材料,研究B[a]P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发育的影响。将幼虫暴露于不同浓度(1、2、4、10和15μg·L-1)B[a]P中,在暴露后第12、24、36、48、72、84小时,分别测定其D型面盘幼虫的死亡率和畸形数。结果表明:B[a]P对D型面盘幼虫死亡率的影响明显,死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其中4和10μg·L-1浓度组的响应最敏感。在1~10μg·L-1浓度范围内,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B[a]P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形态也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增大产生畸形个体的时间越短。另外,B[a]P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48h时LC50趋于稳定,为21.56μg·L-1。研究表明,B[a]P对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的发育具有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其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37.
浙江近岸有害赤潮发生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海域和浙江中南部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舟山海域六横岛的西格织纹螺含有贝毒,其毒素含量为3.7 Mu/g,舟山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3.1%。浙江中、南部海域南麂列岛的棒锥螺含有贝毒,其毒素含量<1.7 Mu/g,浙江中、南部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9.1%。  相似文献   
38.
赤潮甲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赤潮甲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的生物合成过程及毒素结构的化学转换和生物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放射性标记物质喂养产毒甲藻Gonyaulax tamarensis的研究实验,提出了该甲藻是通过一个乙酸单元或者它的衍生物与精氨酸或其等价物在α碳上的胺基的克莱森聚合(CLAISEN),随后失去羰基碳,并在相邻的羰基碳上形成咪唑环而合成麻痹性贝毒的理论过程。还介绍了N-磺酰基耦联的麻痹性毒素被弱酸和生物系统中的N-磺酰酶水解时结构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也介绍了我国的研究进展和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9.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温度 (θ/℃ )、盐度 (ρ/g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大鹏株 )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 .实验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 15~ 2 5℃ ,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 6~ 8d ;在盐度为 14~32g/L范围内 ,该藻均可生长 ,盐度 2 3~ 2 7g/L时生长最佳 ;在弱酸弱碱下 ,该藻可较好生长 ,pHopt=6~ 7;用小白鼠法测得本藻株c(HCl) =0 .1mol/L提液的麻痹性贝毒毒力为 0 .5 0× 10 -5~ 3.2× 10 -5Mu/cell,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 .与其他作者对本藻株用不同毒素抽提方法及测定技术所得结果的比较表明 ,其藻毒力测定值最大相差达 30倍 .图 3表 2参 17  相似文献   
40.
石油对海湾扇贝影响的海上围隔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海上围隔实验方法观察了石油对海湾扇贝行为、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其体内石油的蓄积量。当海水中油浓度在0.16mg/L以下时,对海湾扇贝的行为和生长并无影响,当水中油浓度升到0.16mg/L以上时,扇贝的行为和生长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水中油浓度越高扇贝生长越缓慢,体内油的蓄积量也越高。在水中油浓度为1.99mg/L情况下,短期内扇贝还不致引起死亡。扇贝体内油的蓄积量最多可达到999×10-3湿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