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694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995篇
基础理论   413篇
污染及防治   222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聚苯乙烯微塑料单独或与镉共同暴露诱导肝细胞铁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易吸附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等,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中,对人体的危害正受到广泛关注.微塑料与其吸附污染物引发的复合毒性效应及机制是目前微塑料环境毒理学评价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聚苯乙烯微塑料和镉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的诱导作用,发现微塑料和镉暴露诱导肝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和线粒体嵴减少、GSH水平下降、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关键铁死亡调节蛋白GPX4表达量降低,证实微塑料和镉暴露可诱导肝细胞发生铁死亡;同时不同铁死亡抑制剂及毒性检测指标的测定还表明,Cd2+主要通过抑制膜脂修复膜GPX4活性,引起脂质过氧化,导致铁死亡发生;聚苯乙烯微塑料主要通过刺激活性氧产生促进铁死亡;二者复合体可同时通过活性氧和抑制酶活等方式促进铁死亡发生,但其发生程度弱于Cd2+,可能是由于复合体中Cd2+呈吸附态降低其部分毒性所致.本文预期将为深入评价微塑料与镉的复合毒性效应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微塑料与其它共存的有毒组分的复合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2.
以海藻酸钠(SA)为包埋载体,对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进行固定化制备菌球,优化菌球制备条件,在生物滤塔内验证其对H2S的去除能力.以前期驯化获得的富含硫系恶臭降解微生物菌群的污泥为菌源进行生物滤塔填料筛选,耦合A.thiooxidans菌球和填料进行生物除臭.结果表明,优选的固定化条件为:SA浓度3.0%、吸附剂CNT、A.thiooxidans菌悬液与混合液比例20%、CaCl2浓度4.0%、改性剂己二胺溶液,获得的菌球机械强度、传质性能、硫氧化能力最好.将A.thiooxidans菌球填装于生物滤塔,H2S最大去除率和去除能力为70%和1.06g H2S/m3·h.以混合挂膜方式进行填料挂膜后,在聚氨酯泡沫、活性碳布和陶粒中优选出最佳填料活性碳布,获得H2S最大去除率和去除能力为88%和0.84g H2S/m3·h.以混合填装方式将A.thiooxidans菌球与活性碳布填装于生物滤塔,获得H2S最大去除率和去除能力为86%和1.00g H2S/m3·h.  相似文献   
93.
以SH-SY5Y和PC12细胞为实验模型,深入探讨了代森锰(Maneb)及其代谢产物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毒性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Maneb的有机部分和金属离子成分单独暴露不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联合暴露具有协同效应,且对细胞活性的抑制程度与同一浓度水平的Maneb相当,其原因与诱导活性氧自由基生成、细胞凋亡相关.此外,蛋白免疫印迹法发现,Maneb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Bax、细胞色素C的水平,同时激活Caspase-3,提示线粒体凋亡途径在Maneb诱导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选用活性炭、海砺壳2种材料作为固定化载体,对改良型UASB系统去除COD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既高柱又循环且增加载体填充体积的系统,可有效去除高浓度有机废水的COD,但当填充载体过高时,循环系统难以实现,并存在憋气的可能。  相似文献   
95.
目的体外分离胰腺干细胞,选择最佳培养条件探索胰腺干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向β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取SD大鼠胰腺组织,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采用分步诱导法诱导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向胰岛β细胞分化;用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胰岛功能,免疫荧光法检测nestin,PDX-1,CK-19,CK-20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等的表达。结果胰腺消化培养6~12 h,可看到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贴壁生长,通过4步诱导培养,nestin阳性细胞快速生长,并可分泌胰岛素。结论体外分离的成人胰岛前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胰腺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β细胞,有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6.
固定化白地霉处理高硬度及高矿化度岩溶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白地霉固定化小球处理太原市地下岩溶水达到最佳絮凝效果,分别研究了白地霉菌体的最佳扩大培养条件.同时,分别选用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及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明胶(PVA-SA-明胶)作为固定化剂,固定化白地霉菌体,进行絮凝性能分析.最后,确定了固定化小球处理岩溶水的最佳搅拌时间及投加量,并与六水合氯化铝、自制三元复合吸附剂及壳聚糖的5%冰醋酸溶液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将白地霉种子培养基按3%的接种量接入白地霉扩大培养基3中进行扩大培养,可在第2d获取活性较好的大量白地霉菌体进行固定化.处理岩溶水时应选用PVA-SA-明胶固定化的白地霉小球,并在其投加量为4g·L-1、搅拌时间为60min时,对岩溶水矿化度、硬度的最大絮凝率分别为96.88%、50.00%.经与化学混凝剂絮凝性能对比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絮凝效果较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7.
张安龙  张佳  杜飞  景立明  张雪 《环境工程》2012,(Z2):430-433
在T=35℃,HAc-NaAc缓冲溶液pH为4的条件下,用环氧化PVA载体对漆酶进行固定化,固定后酶活为游离酶活的95%。用该固定化漆酶处理制浆造纸废水,反复使用6次后,酶活仍保持为初始酶活的45%,且每次COD去除率在40%以上,处理后的废水BOD增大了50%,废水可生化性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98.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沈李东 《环境科学》2015,36(3):1133-1140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新近发现的生物反应,是偶联碳氮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环境领域和微生物领域的重大发现.N-DAMO的发现对于完善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丰富微生物学内容和研发新型生物脱氮除碳工艺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催化N-DAMO反应的微生物为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M.oxyfera),其隶属于一新发现的细菌门——NC10门.近年来,M.oxyfera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初步探明了其个体形态特征、细胞化学组分特征、富集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生态学特征,最突出的例子包括发现了M.oxyfera独特的细胞(星状)形态及特殊的脂肪酸(10Me C16∶1Δ7)组分等.最近,N-DAMO的机制研究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地球上第4种生物产氧途径.目前认为,M.oxyfera具有内产氧功能,其首先将NO-2还原为NO,然后将2分子NO进行歧化反应生成N2和O2,最后利用生成的O2对甲烷进行氧化.本文系统地介绍了M.oxyfera各方面的微生物特性.  相似文献   
99.
以虹鳟鱼为受试生物,以鳃与肝脏多种CYP1基因为生物标志物,在天津境内开展了野外监测实验,分析多种CYP1转录物的表达量变化及它们在不同监测位点的表达模式.实验通过鱼类吊网在特定水域进行野外监测.结果表明,葛沽与海河入海口的6种CYP1基因表达模式很相近,但表达量不同,表明两地的污染成分相近似但水中污染物负荷不同.除了在马厂减河外,CYP1C1/C3在葛沽与入海口受到明显诱导作用,表明马厂减河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不同于其它监测位点.因此,利用虹鳟鱼鳃与肝脏中多种CYP1基因表达模式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污染物有着很好的前景,不仅可以作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水环境和鱼类健康影响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为进一步解释化学混合物成分与多种生物反应之间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
陈永华  张富运  吴晓芙  梁希  袁斯文 《环境科学》2015,36(10):3852-3859
本研究以4种耐铅锌木本植物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泡桐(Paulownia)和苎麻(Boehmeria)为材料,在不同改良剂浓度下(CK组:100%铅锌矿渣±少量磷肥、改良一:85%铅锌矿渣±10%泥炭土±5%菌肥±少量磷肥、改良二:75%铅锌矿渣±20%泥炭土±5%菌肥±少量磷肥),进行了耐性木本植物富集与转移能力以及Pb、Zn在4种木本植物不同部位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4种植物种植后基质中重金属的浓度基本低于种植前,夹竹桃与苎麻改良一与改良二之间差异不显著,泡桐改良二效果显著优于改良一,栾树改良一效果显著优于改良二;4种植物地上部对Pb、Zn的富集系数都比较低,但具有较高的转移系数,适当的基质改良有利于提高植物对Pb、Zn的富集与转移能力.2Pb、Zn在4种植物各部位的亚细胞分布以细胞壁组分和可溶性组分为主,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组分中分布较少;与CK组相比,两改良组使可溶性组分对Pb的滞留作用和细胞壁对Zn的滞留作用在增强.3Pb在植物各部位的化学形态以盐酸、氯化钠和乙醇提取态为主,其他化学形态含量极少;Zn则以残留态、盐酸、醋酸、氯化钠、水和乙醇提取态这6种形态存在,且都具较高分配比例.与CK组相比,两改良组使植物各部位活性较弱的Pb的化学形态比例减少,活性较强的化学形态比例增加;Zn则是根部活性较强的化学形态比例增加,地上部活性较强的化学形态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