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23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01.
采用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氰化物,用“84”消毒液替代氯胺T,解决了氯胺T易失效的问题。用碘量法测定消毒液的有效氯质量浓度,通过绘制校准曲线,确定最适宜的有效氯溶液质量浓度为200 mg/L。方法检出限为0.002 mg/L,标准溶液平行测定的RSD<5%,标准样品测定值均在保证值范围内,与标准方法测定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2.
不同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效率和过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固态秸秆上培养黑曲霉M1M15M19、黄孢原毛平革菌、杂色云芝和草菇VT53,优化营养条件和培养方式,测定秸秆降解过程中木质纤维酶类和秸秆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菌株降解木质素的最佳碳氮比均为1 g秸秆中加入0.4 g葡萄糖和0.006 g氯化氨.单菌株降解时,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最好,32 d固态培养后,木质素降解率为37.2%;多菌株联合降解时,先接黄孢原毛平革菌后接杂色云芝方式下的降解效果最好,32 d固态培养后,木质素降解率为51.3%;4株微生物都可产生漆酶(Laeease,Lac)、锰依赖过氧化物酶(Manganese-dependent peroxidase,MnP)、木质索过氧化物酶(Lignin pemx-idase,Lip)、纤维素酶(Cellulase,Cel)、半纤维素酶(Hemieellulase,Hcel)等木质素降解酶类(黑曲霉M1M15M19、黄孢原毛平革菌不产生Lac).Lac、MnP、Lip是影响木质素降解的关键性酶类,Cel、Hcel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的关键性酶类,且酶活性越高,降解率越大.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优先于木质素;秸秆降解过程中产生还原性糖类,碳元素含量减少.研究表明,采用先接黄孢原毛平革菌后接杂色云芝的方式处理秸秆32 d时降解效果最好,可使木质纤维素发生生物高效降解.  相似文献   
103.
硝化细菌对碘普罗胺的降解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富含硝化细菌的驯化污泥投放于培养基中,以碘普罗胺(IOPr)为处理对象,研究硝化细菌对IOPr的降解促进作用情况。结果表明,富集培养的硝化细菌能有效地促进IOPr的降解,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 8.0~8.5,初始投加浓度为10 mg/L,同时在硝化细菌存在条件下,IOPr的5 d降解率可达84.1%。IOPr的生物降解属于共代谢机制,向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可以显著提高IOPr的降解去除率;在投加500 mg/L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时,硝化细菌对IOPr的3 d降解率可达60.3%。  相似文献   
104.
为明确环氟菌胺的水解动力学规律,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探究了温度、p H值、表面活性剂和不同种类水体对环氟菌胺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环氟菌胺的水解速率加快;环氟菌胺在碱性条件下降解最快;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SDS)抑制环氟菌胺的水解;腐植酸的浓度低于1 mg·L-1时促进环氟菌胺的水解,浓度高于1 mg·L-1时抑制环氟菌胺的水解;环氟菌胺在不同水体中的水解速率顺序为:海水>江水>河水,环氟菌胺在自然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室内模拟条件。  相似文献   
105.
NaOH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固态厌氧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主要研究了NaOH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量和产气效率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分别为1.0%、2.5%、5.0%和7.5%NaOH溶液对玉米秸秆进行24 h浸泡和未浸泡等预处理,测定其厌氧消化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质量分数为5.0%NaOH浸泡24 h后,玉米秸秆木质素降解率最大,为38.67%;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为226.75L/kg VS,与未经碱处理实验组相比提高了38.5%。该结果提示,5.0%NaOH溶液浸泡24 h后可使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产气量和产气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6.
络合萃取法处理2-萘酚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2-萘酚生产废水,比较了分别以三辛胺、十二烷基二甲基胺(十二叔胺)、三烷基胺作为萃取剂的萃取效果,其中三辛胺萃取效果最佳,三烷基胺次之,十二叔胺的萃取效果最差。处理2-萘酚生产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三辛胺作为萃取剂,萃取剂加入量为8.5%,废水pH为1.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97.2%。采用NaOH溶液反萃取后的萃取剂用于第二次萃取,COD去除率为96.4%,再反萃取后用于第三次萃取,COD去除率为94.9 %。萃取剂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07.
建立了一种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法测定印染废水中芳香胺,并且优化了萃取溶剂、供体相、接收相、搅拌速度、萃取时间等前处理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以正辛醇为萃取溶剂,0.1 mol·L-1Na OH为供体相,0.1 mol·L-1HCl为接收相时,400 r·min-1作为搅拌速度,30 min萃取后的芳香胺富集倍数可达到101—193倍,萃取效率达20.2%—38.6%.结合液相色谱检测芳香胺的线性范围为0.01—0.25 mg·L-1,检出限为1.0—2.0μg·L-1,回收率为95.2%—105.2%.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检测印染废水中的芳香胺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8.
不同预氧化剂对长江原水氯(胺)化DBPs生成潜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取自上海市杨树浦水厂的长江原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3种常见预氧化剂二氧化氯(ClO2)、高锰酸钾(KMnO4)及氯(Cl2)预氧化对削减氯化和氯胺化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潜能的效果情况.氯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3种预氧化剂的处理对DBPs总量的去除效果均不显著,经ClO2、Cl2及KMnO4作用后可分别削减8.4%、5.7%及3.9%,效果为ClO2>Cl2>KMnO4.对于长江原水使用氯化消毒时,采用ClO2作为预氧化剂可取得对消毒副产物较好的去除效果.氯胺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3种预氧化剂处理对长江原水氯胺化DBPs的生成潜能影响有较大差异,经ClO2和KMnO4作用后可分别削减18.1%及4.1%,而预氯化后则增高12.3%,对于长江原水使用氯胺化消毒时,采用ClO2作为预氧化剂可取得对消毒副产物较为明显的去除效果.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预氯化后加氯胺化的组合,以防止在水处理过程中生成更多的DBPs而影响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09.
有机胺法烟气脱硫是一种新兴的再生型SO2分离技术,该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吸收剂可再生、SO2可回收利用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有机胺法脱硫可处理烟气中SO2浓度范围为0.1%~50%,净化后烟气中SO2的含量可达到29~257 mg/m3。重点介绍了烧结烟气有机胺脱硫的工艺,包括预喷淋装置、吸收装置、再生装置、净化装置等。并指出了该技术在烧结领域的技术难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0.
近年来,流感常用药盐酸金刚烷胺的产量不断增大,然而,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由于得不到有效处理,引起较大污染。以盐酸金刚烷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胺化废水和溴化废水为原水,利用Fenton-超声联合工艺进行处理,主要研究反应时间、初始pH、H2O2投加量和H2O2/Fe2+的投加比和声能密度等操作条件对于金刚烷胺制药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处理条件下,Fenton-超声联合工艺对金刚烷胺制药废水中TOC去除效果最高达到65.6%。超声和Fenton的联合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果,Fenton-超声联合工艺对金刚烷胺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比单独超声和单独Fenton处理效果之和高18%,大大提高了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