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77篇
综合类   979篇
基础理论   197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326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3 毫秒
991.
综合考虑影响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等15个空间变量,耦合元胞自动机与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数据预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校准模拟和预测等四个步骤模拟了都安县2015年土地利用情景变化。研究表明,都安县2015年灌丛地、有林地草地和居民点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坡耕地、裸岩地则有较大幅度的减小,其他用地变化不明显,反映出近年来生态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92.
以2003年、2009年2期Landsat-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以及2003年-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转换矩阵,对环胶州湾区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2009年环胶州湾区域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表现为耕地、养殖区和盐田大幅减少以及城市扩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民点扩建。6年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很快,年均变化速度达到1.29%。社会经济因素是环湾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的直接动因,环湾区域的出口加工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和黄岛区石化基地等区域的发展和兴建,以及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引进造成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转变。  相似文献   
99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小流域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和GIS技术被用于检测白家湾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白家湾河流域地表温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和ETM+影像被用于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并对矿点增长及相关的植被覆盖减少情况进行量化。采用Landsat数据的热红外波段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结果表明:(1)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上地表温度具有差异;(2)由于不同时期不同人为干扰造成的影响不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不同。(3)在整个研究区域内,平均地表温度和NDVI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各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上的平均地表温度和NDVI都呈现负相关性,但一些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与NDVI的相关性高于平均水平。(4)植被覆盖情况越好,对稳定地表温度所起的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994.
以1992年、2000年、2007M、ETM系列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IMAGINE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平台下,进行了遥感图像解译,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域1992~2007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3年安宁市的耕地、未利用土地大量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了保障基本社会生活需求,林地和农作物生产用地(园地)向建设用地转变较少,水体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95.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从生态环境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出,其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尺度、多幅度韵律变化和突变的过程,其驱动因素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该文归纳与总结了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本原理,最后详细分析了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制研究,为我国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以太仆寺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典型区域,通过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两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为,1)2008年较2000年,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面积有增加,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2)高功能组分指数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耕地面积比指数、未利用地面积比指数均下降;3)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均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97.
利用高分辨率SPOT5 2.5m多光谱数据,基于RS与CIS技术对广西涠洲岛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涠洲岛土地利用主要以旱地与经济林为主,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呈现非地带性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揭示了涠洲岛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为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998.
九龙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水质的初步关联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6,他引:28  
选取哑热带中尺度流域九龙江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从全流域和河岸缓冲区尺度分别建立了九龙江流域2002年和2007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关联.结果表明,2002年和2007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水质的关联基本一致,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与BOD5、NO3--N、NH4+-N和高锰酸盐指数呈负相...  相似文献   
999.
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廖炜  李璐  吴宜进  吏志华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879-1889
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了丹江口库区1990-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价了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库区土地利用格局承受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1990-2007年间,除水田和旱地减少外,其他用地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长。②18 a间,库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有所好转,脆弱性综合指数从5.96降至5.56。林地基本处于微度脆弱性状态,灌丛、园地、草地属于轻度和中度脆弱状态,水田、旱地和未利用地多属于中度和重度脆弱状态。③不同利用类型的脆弱性综合指数顺序基本保持为:城镇>农村居民地>未利用地>旱地>园地>草地>水田>灌丛>林地,林灌措施是库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首选,同时应加强城镇与农村居民地以及农田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00.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in 2004 to reveal the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fter the ban of these substances in the year 1983. Thirteen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were analyzed in soils from paddy field, tree land and fallow land. Total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s were higher in agricultural soils than in uncultivated fallow land soils. Among all the pesticides, ΣDDX (DDD, DDE and DDT)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for all the soil samples, ranging from 3.10 ng/g to 166.55 ng/g with a mean value of 57.04 ng/g and followed by ΣHCH, ranging from 0.73 ng/g to 60.97 ng/g with a mean value of 24.06 ng/g. Dieldrin, endrin, HCB and α-endosulfan were also found in soils with less than 15 ng/g. Ratios of p,p'-(DDD DDE)/DDT in soils under three land usages were: paddy field > tree land > fallow land, indicating that land usage inlfuenced the degradation of DDT in soils. Ratios of p,p'-(DDD DDE)/DDT >1, showing aged residues of DDTs in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region.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with data from a former study that showed very low actual concentrations of HCH and DDT in soils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but according to the chemical half-live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in 1980s, the concentration of DDT in soils seemed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any case our data show that the ban on the use of HCH and DDT resulted in a tremendous reduction of these pesticide residues in soils, but there are still high amount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soils, which need more remedi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