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通过对衡阳市石鼓区、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主要蔬菜基地29个不同种菜历史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土样进行分析表明,当前衡阳菜园土存在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土壤酸化较重,局部区域次生盐渍化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应通过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采用深耕晒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进行改土培肥.表4,参7.  相似文献   
132.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酶活性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种类对水稻土土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影响,以30年(1981年至今)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处理(CK,N,P,K,NPK,2倍NPK,NPK+猪粪)水稻田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P(配施或单施)增加土壤全P、速效P含量,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NPK+猪粪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全P、速效P、全N、速效N均显著增加,所有施肥处理间pH值差异均不显著;2)除了NPK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外,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土壤转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P量呈负相关,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与全N、有机质、速效N、速效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田土壤长期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酶活性,有益于土壤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33.
保持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是实现森林健康的基础。研究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质量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过伐林区金仓林场中的落叶松Lartx gmelinii人工纯林、云杉Picea asperatax紫椴Tilia amurensis天然混交林、紫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天然混交林、五角槭Acer monox白桦×落叶松天然混交林、五角槭×白桦×紫椴天然混交林、白桦×落叶松天然混交林和五角械×紫椴×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其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①林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密度和土壤pH值增大,而土壤含水量、物理性粘粒含量和养分质量分数减少,但其在不同林分下的变化程度不同;②土壤因子之间关系密切,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含水量、全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密度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分下0~60cm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质量表现为天然混交林高于落叶松人工纯林;采伐降低了土壤的肥力质量;在落叶松人工纯林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的肥力质量下降。通过对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标值的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肥力质量属于中等以上(优、良、中等)的林地所占研究样地的比例为66.7%,研究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属于中等水平。建议在经营过伐林时,注意调整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控制采伐强度,同时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比较,以改善林分整体的肥力状况。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直接依据,也为东北地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施用氮肥(NF)、复合肥(CF)、有机肥(OF)和混合肥(MF)对1年生桢楠(Phoebe zhennan S.Lee)幼苗期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年施氮量为标准,设置低(L,0.3 g/桶)、中(M,0.6 g/桶)、高(H,0.9 g/桶)3个施肥水平,于2013年5、7、9月份分3次将各肥料平均施入各栽植桶中,施肥1个月后测定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指标,且最后一次同时测定桢楠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初步探讨施肥影响桢楠生长的同时对土壤肥力的作用.结果表明:(1)中氮水平的有机肥(MOF)对桢楠生长的促进效应最大,其生长量可以达到CK的2倍;且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种优势可以持续到施肥后期(9-10月);(2)氮肥和复合肥对桢楠生长起到了微弱的促进作用,但不能有效提高甚至维持土壤肥力;(3)混合肥由于在氮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有机肥,与氮肥相比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还显著促进了桢楠生长;(4)桢楠生长状况(苗高、地径生长量)均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故这两个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桢楠生长状况.综合来看,中氮水平的有机肥是最佳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35.
矿冶区重金属污染土壤肥力特征及生态修复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湖南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地区典型矿冶区周边64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III级标准(pH6.5~7.5)比较,典型矿冶区周边土壤中As、Cd、Pb和Zn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75.8%、75.8%、66.1%和71.0%,表现为多重金属污染。废弃地土壤中As、Cd、Cr、Cu、Pb和Zn含量显著高于菜地和水稻土壤中相应元素含量。典型矿冶区周边土壤整体呈酸性,质地较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N、速效P、有效K含量范围分别为0.18~143g/kg、14.7~372、7.82~202、0.00~782mg/kg,其平均含量达到II级标准值的样品数分别占总样品数的93.7%、95.4%、100%和89.1%。土壤质地和肥力特征表明,典型矿冶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基本肥力总体水平较好,可以顺利开展其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36.
以焦作市韩王矿沉陷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沉陷部位和不同深度土壤中8项肥力指标,基于隶属度函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陷区林地土壤硝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层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上层(0 cm~20 cm)硝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下层(20 cm~40 cm);土壤肥力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坡中处最高,坡底处最低;速效磷是影响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提升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7.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肥力的红壤上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可能存在差异。为精准分类指导不同肥力红壤选择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选择长期进行花生、油菜轮作的红壤旱地,采集0~20和>2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代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设置不施有机碳(C0)以及施用油菜秸秆碳(OSC)、水稻秸秆碳(RSC)、玉米秸秆碳(MSC)、猪粪碳(PMC)处理,其中各有机物料处理的碳投入量相同,进行连续90 d的避光培养,测定不同处理团聚体组分及有机碳、氮含量,分析有机物料投入C/N比与团聚体组分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C0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在高肥力土壤中,OSC、RSC、MSC和PMC处理>2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分别增加217.89%、283.97%、286.63%和210.63%,低肥力土壤中上述处理的增幅分别为72.25%、84.45%、72.11%和46.47%。(2)有机物料投入后,>2、>0.25~2、≥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升,但不同肥力土壤中各有机物...  相似文献   
138.
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土壤肥力评价中,利用GIS和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确定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系数,按照评价指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然后,根据平移·级差变换法对样点数据标准化,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值,通过分析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值与水稻单产的关系,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最后,利用聚类分析法划分研究区土壤肥力级别,并借助ArcGIS实现评价结果图的输出。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整体较高,1、2、3、4级肥力土壤分别占33.430%、35.990%、22.701%、7.879%;引入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是对土壤肥力评价新方法的一种探索,其结果对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