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93篇
  免费   1485篇
  国内免费   3942篇
安全科学   4672篇
废物处理   262篇
环保管理   1593篇
综合类   11764篇
基础理论   3241篇
污染及防治   928篇
评价与监测   1124篇
社会与环境   406篇
灾害及防治   530篇
  2024年   289篇
  2023年   983篇
  2022年   985篇
  2021年   1258篇
  2020年   965篇
  2019年   948篇
  2018年   634篇
  2017年   702篇
  2016年   911篇
  2015年   980篇
  2014年   1745篇
  2013年   1168篇
  2012年   1385篇
  2011年   1352篇
  2010年   1037篇
  2009年   1049篇
  2008年   1105篇
  2007年   1003篇
  2006年   836篇
  2005年   677篇
  2004年   596篇
  2003年   639篇
  2002年   470篇
  2001年   379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53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何燕 《环境保护》2011,(16):64-65
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区域,长株潭地区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实践中,凸显出许多不足,例如,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不合理、企业投保懈怠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92.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93.
崇明岛生态风险源分析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中提出了要将崇明岛建成生态岛的发展目标,而保障崇明岛的生态安全,规避生态风险是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崇明岛地处长江的河口和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而且东邻东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区域生态风险来源十分复杂。因此,深入分析崇明岛的生态风险源类型、来源和特征,是进一步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和正确制定风险防范对策的基础。通过对崇明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现状的评价,辨识出26种生态风险源,这些风险源按性质分可分为自然风险源和人为风险源两类,按来源分可分为来自流域、来自周边区域、来自海洋和来自岛屿内部4类;通过对风险源的发生概率、强度分析结果,结合各风险源的特点,筛选出咸水入侵、台风、暴雨、风暴潮、生物入侵为崇明岛的主要风险源,并分析了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危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94.
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光强  耿元波 《环境科学》2010,31(11):2732-2739
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的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因素,比较了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期间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平均为(12.03±2.10)mg·(m2·min)-1,显著低于贝加尔针茅草原[(20.09±4.41)mg·(m2·min)-1];而羊草草原生物量显著大于贝加尔针茅草原(p0.001).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都与温度(箱内气温、5cm和15cm地温)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在地温作为控制变量时,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Eh、pH间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Eh、pH对CO2通量的影响可能是由地温变化间接引起的,而CO2通量与活体生物量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与凋落物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2种草原的CO2通量都可以用温度指数模型进行很好地模拟,基于地温的模拟效果(R2为0.568~0.639)显著好于基于箱内气温的(R2为0.323~0.426).地温是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掩盖了地上部植物体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该区域,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比例较高,贝加尔针茅草原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其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较高.  相似文献   
995.
广东省荔枝园土壤农药残留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荔枝收获完毕后在广东省荔枝主产区采集208个荔枝园土壤样本,检测了9种荔枝常用农药甲霜灵、代森锰锌、多菌灵、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敌百虫、乐果和敌敌畏的残留含量.结果表明,农药检出率为氯氰菊酯(59.1%)多菌灵(51.0%)代森锰锌(11.1%)甲霜灵(6.7%)三氟氯氰菊酯(3.4%).乐果和敌敌畏仅在个别果园检出,溴氰菊酯和敌百虫均未检出.土壤同时检出不同种类农药果园的百分数为只检出1种农药(40.4%)同时检出2种(31.3%)未检出(18.8%)同时检出3种(8.2%)同时检出4种(1.4%).检出的7种农药中,代森锰锌残留平均含量最高达39.05μg·kg-1,氯氰菊酯次之为7.83μg·kg-1.其它5种农药平均含量为0.19~1.65μg·kg-1.整体上广东省荔枝园土壤农药残留状况较轻.  相似文献   
996.
 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对烟气中污染物排放和熟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O2、NOx、HCl、Hg、As、Ni、Pb、粉尘、二 的排放量均低于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规定限制,与空白试验相比,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过程中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排放量没有显著增加.水泥熟料化学成分满足相关规定,熟料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因此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是一种环境友好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97.
据武雪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标准所所长)介绍,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二氧化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于1974年和2010年进行过2次修订.1971年首次制定的标准规定,一级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24h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80μg/m3和365μg/m3;二级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3h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60μg/m3和1300μg/m3.  相似文献   
998.
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一氧化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仅于1985年进行过一次修订.1971年美国首次制定的一氧化碳标准规定了8h和1h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0mg/m3和40mg/m3,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相同.  相似文献   
999.
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臭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于1997年和2008年进行过2次修订.1971年首次制定的标准是以光化学氧化剂(以臭氧计)为基准空气污染物,仅规定了1h平均浓度限值为160μg/m3.一级和二级标准相同.  相似文献   
1000.
The possible impacts on nitrogen-cycle in a p-nitrophenol (PNP) polluted soil and the e ectiveness of wastewater sludge amendments in restoring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and urease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by an incubation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NP at 250 mg/kg soil inhibited urease activity,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arginine ammonification rate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counts to some extents. After exposure to PNP, the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the tested soil was dramatically reduced to zero over a period of 30 days. Based on the findings,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was postulated as a simple biochemical indicator for PNP pollution in soils. Nitrogen-cycling processes in soil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applications of wastewater sludges. A sludge application rate of 200 tons/ha was su cient for successful biostimulation of these nitrogen processes. The microbial activities in sludge-amended, heavy PNP-polluted soils seemed to recover after 30–45 days, indicating the e ectiveness of sludge as a useful soil amend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