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5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173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3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功能的空间一致性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和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构建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的集成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生态位宽度模型及空间分析法等,分析二者的空间一致性问题.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冷、热点分布均呈"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环境容纳力显著的空间极化特征相比,旅游资源承载力与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格局更具均衡性和相似性.(2)6个旅游休闲功能优势区均与产业发展、生态服务功能等形成复合功能区,其无法成为某一地区的单一主导功能,证明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分解维度的可靠性.(3)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休闲功能的标准差椭圆均呈扁平化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布,且形态更为吻合,地理联系率为最高的78.54%,二者呈现高度的空间一致性.受社会经济环境容纳力较弱和国家生态保护等限制性条件约束,部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热点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292.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由于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被重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土地生态安全动态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生态安全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目前已经处于不安全等级;同时存在水土协调度、受灾面积成灾率、人口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等不安全因素,威胁着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93.
基于长江中游5个气象辐射站点1961年以来的每日太阳辐射成分及其他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了近半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指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突变年份,并分析了太阳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长江中游地面接收太阳总辐射呈现先下降("变暗")、后上升("变亮")的趋势,该区域的辐射变化与全球范围内的"变暗"及"变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63;而降水量则与太阳辐射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41。太阳辐射的这种突变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气温的变化,在"变暗"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1和0.82,但其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在"变亮"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平均气温呈现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62以及0.46,但其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差别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城乡统筹的内涵及特点,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0、2008年两个年份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影响长三角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城市城乡统筹水平差异显著,2000~2008年相对差距有微弱扩大的趋势,局部发生变动;②各城市城乡统筹水平由城市群外围向中心逐渐递增;③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四大因子是城镇化因子、外向型经济因子、城乡收入水平及城乡交流因子。最后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95.
河北省冀中南地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群将成为这一地域发展的主要形态,对该城市群的研究也渐成焦点.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城市群内14个城市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最后针对环省会城市群当前的发展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96.
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本文拟根据循环型城市内涵,构建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等对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的贡献机理.对建设循环型城市提出建设性建议。文章引入“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两个特征向量.将不同时序年份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二维定位。对珠三角城市群1990—2004年城市发展的研究表明。不同年份的评价水平波动性显著.评价水平量大年份值较最小年份值高出0.786,相当于年平均水平的34.2%;由于波动性显著。其变化趋势显著性较低.总的趋势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对不同年份“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二维空间分布研究发现.综合绩效水平大部分处于弱循环层次.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而城市建设的循环度有待提商.循环经济的社会意识亟待普及和加强。最后就加快珠三角乃至全国循环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97.
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构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将十大城市群分为综合发展能力较强、相对一般和相对较低三类,并提出了这三类城市群分别提升流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虽然十大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综合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极端不均衡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在继续保持和提升发达地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尽快缩小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增强落后地区城市群的综合发展能力是目前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98.
299.
21世纪,全球竞争的基本单位将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圈)。基于对大城市群发展趋势及其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文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环境问题,阐述了珠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初步给出了城市群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出了珠三角城市群资源环境一体化的框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00.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基于1990-2015年6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和计算湿地价值的内外部贡献率,利用GIS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及各个城市25年间不同湿地类型、不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基于此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2015年湿地价值较1990年上升了29.3亿元,主要是由于河渠、水库坑塘价值的增加,以及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价值的增加;(2)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城市中,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且东部沿海区域湿地价值有增加趋势,南部内陆城市不仅湿地面积少且价值逐年下降;(3)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湿地的主导功能,而河渠、水库坑塘、滩地则是提供服务功能的主要湿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与增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地价值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明确湿地的功能定位,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未来京津冀地区湿地的修复、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