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51.
EDTA与柠檬酸复配洗涤修复多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尹雪  陈家军  蔡文敏 《环境科学》2014,35(8):3096-3101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和柠檬酸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洗涤修复中最常用的洗涤剂,现以某化工场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为对象,开展室内搅拌实验考察EDTA与柠檬酸复配对As、Cd、Cu及Pb的洗脱效果和最佳洗涤条件下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复配比(EDTA与柠檬酸的摩尔比为1∶1)条件下,当混合液pH为3、洗涤时间为30 min、搅拌强度为150r·min-1和液固比为5∶1时,As、Cd、Cu及Pb去除率可达11.72%、43.39%、24.36%和27.17%.洗涤后,酸溶解态As、Cu浓度增加,相应提高了其有效态所占比例.铁锰氧化态Cu对浓度的削减贡献最大.Cd的酸溶解态、铁锰氧化态、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均有所降低.洗涤修复后重金属形态变化会带来一定环境风险,实际工程应用中应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52.
表面活性剂强化含水层修复技术(SEAR)已广泛应用于地下含水层有机污染修复.本研究选取环境修复过程中常使用的8种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月桂醚(Brij 3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吐温80(Tween 80)、鼠李糖脂、曲拉通X-100(TritonX-100)、烷基糖苷(AP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利用静、动态试验优选出高效环保的表面活性剂,探索表面活性剂浓度、离子强度对汽油增溶效果的影响,同时确定最佳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并开展室内模拟试验及性能评价验证其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8种表面活性剂中鼠李糖脂对汽油的增溶能力表现最优;AEO-9、Tween 80和Brij 30更易吸附在中砂介质;Tween 80与TritonX-100对油污砂洗脱效果最好.综合优选结果确定TritonX-100为最优效的单一表面活性剂.(2)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离子强度的增加,溶液中汽油浓度分别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和持续下降的趋势.(3)通过将优选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与洗脱效果最好的Tween 80进行混合确定最优复配比为1∶1,该复配体系下汽...  相似文献   
53.
筛选几种重金属药剂用于稳定垃圾焚烧飞灰,以重金属Pb为处理目标,通过单一或复配形式研究药剂的稳定效果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重金属稳定机理.结果表明,有机药剂稳定后Pb的螯合率高于无机药剂,投加质量分数为2%二乙基DTC能使Pb的浸出满足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19)要求,然而5%的硫化钠和磷酸二氢钠稳定后Pb的浸出浓度仍不达标;药剂处理后,Pb的部分不稳定态被转化为稳定态,且相比于无机药剂,有机药剂稳定后Pb的残渣态占比更高,抗酸碱能力更强;无机药剂处理后Pb的浸出性与养护时间成负相关,而有机药剂则由于特征官能团的氧化等因素而成正相关.成本核算结果表明,0.9%二乙基DTC和3%磷酸二氢钠复合药剂稳定飞灰在满足GB 18598-2019要求的基础上,成本相比于单一二乙基DTC处理降低26.72%.复合药剂处理后,飞灰中出现了N、S、P的特征吸收峰,重金属主要以螯合、沉淀作用稳定,同时整个体系的矿物组成并未发生改变,但结晶相的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54.
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种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分别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YH、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TM和红球菌(Rhodococcus sp.)K1,对其菌落、菌体形态进行观察,并将3种菌株以不同比例进行复配,研究了3种单菌株及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以及其间的协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复配菌株与单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有所差异;3种菌株具有协同降解石油烃的作用;3种菌株的复配比例(YH∶TM∶K1)为1∶0.5∶1.5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 000 mg/L的石油烃,加入3 mL复配菌株,在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 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达94.3%;当石油烃的初始浓度为2 000 mg/L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其降解动力学方程为y=-309.6x+2 045.0(R~2为0.931),降解半衰期为3.4 d。  相似文献   
55.
以重庆市某铅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选用多种稳定化药剂对土壤开展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着重探讨了不同单一药剂与复配药剂对土壤铅浸出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钠(MSP)、磷酸氢二钠、磷酸钠和石灰4种无机药剂中MSP的稳定化修复效果最佳,且磷酸盐类的稳定化修复效果整体上优于石灰;MSP与少量有机药剂腐殖酸复配施用的稳定化修复效果优于单独施加MSP;在MSP投加比(与土壤的质量比)为5%、腐殖酸投加比为2%、养护时间为7 d的最优工艺条件下,土壤中铅的浸出浓度由41.70 mg/L降至0.16 mg/L,低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规定的0.25 mg/L浓度限值。  相似文献   
56.
以酸性高As废水为处理对象,利用硫化法去除并回收As,研究了Na2S·9H2O投加量、反应初始pH、反应时间、Na2S·9H2O投加方式对As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RD(X射线衍射)、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回收的As渣进行分析;对处理后的含As废水,利用高聚复配絮凝剂深度脱As,研究了絮凝剂优化条件、絮凝剂投加量、反应pH对深度脱As的影响并与常见絮凝剂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Na2S·9H2O投加量为55g/L、两段投加、反应时间为5min、初始pH为2.0的条件下可达最佳除As效果,处理后As回收率达98%以上,出水ρ(As)为0.61g/L,As渣中w(As)、w(S)分别达49.15%、40.98%,其他重金属元素几乎未检出. 在絮凝剂n(Fe)∶n(Si)=5∶1、投加量为7mL/L、pH为8的条件下可得最优深度脱As效果,出水ρ(As)低于0.3mg/L,同等条件下优于常规絮凝剂处理效果. 多批次扩大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技术处理废水水质稳定,As回收率平均可达98%以上,出水ρ(As)低于0.3mg/L.   相似文献   
57.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沙及复配土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榆林市榆阳区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项目区砒砂岩、沙及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的重金属(Cr、Ni、Cu、Zn、As、Cd、Hg和Pb)质量比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复配土和砒砂岩中Cd的平均质量比分别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自然背景值26.7%和102.8%外,复配土、砒砂岩及沙中其他重金属平均质量比均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自然背景值以下;与砒砂岩相比,除Hg外复配土中Cr、Ni、Cu、Zn、As、Cd和Pb质量比分别下降了12.8%、40.7%、44.1%、49.3%、49.8%、37.6%和14.1%;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后,其Cr、Ni、Cu、Zn、As、Cd、Hg和Pb质量比均与沙中无显著性差异;复配土中Ni、Cu、Zn、As、Cd、Pb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同源性;复配土、砒砂岩及沙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314、0.503及0.200,污染级别为清洁。研究表明,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的重金属质量比符合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能够保证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58.
针对目前煤炭防灭火泡沫存在起泡性能低、稳泡时间短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获得了泡沫性能良好的新型复合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研究了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泡沫性能,以及温度、无机盐离子对二元复配体系SDS/OP-10、SDS/OB-2、SDS/BS-12的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均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在其具有最低表面张力的复配比例下,起泡高度均超过100 mm,稳泡性能由高到低为阴/阳(SDS/OB-2)、阴/两性(SDS/BS-12)、阴/非(SDS/OP-10);泡沫性能最佳的复配体系为阴/阳(SDS/OB-2),在10-2mol/L NaCl存在时,起泡高度达133 mm,泡沫消失速度为0.01 mm/s。  相似文献   
59.
壳聚糖/碱铝复配絮凝剂在炼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壳聚糖(CHI)/碱铝(PAC)复配絮凝剂对炼油污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pH值、搅拌时间、沉降时间对炼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将之与聚丙烯酰胺(GD-112)/PAC复配絮凝剂对炼油污水处理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HI/PAC复配絮凝剂在复配比为1:5,pH为7,搅拌10min且沉降10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具有适应性广、投加量少、浮渣少、毒性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0.
基于Zeta电位的硅藻土复配剂强化混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藻土与传统无机絮凝剂复配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硅藻土复配剂强化混凝过程中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以及浊度和COD的去除情况,研究絮体Zeta电位与强化混凝效果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絮体的Zeta电位与复配剂的强化混凝效果密切相关,可用于反映硅藻土复配剂的混凝处理效果。研究发现,氯化铝复配剂强化混凝时絮体Zeta电位在加药后迅速上升,25min后趋于稳定;絮体Zeta电位在pH值等于7时接近等电点,此时浊度与COD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9.05%和45.77%;用硅藻土复配剂强化混凝时Zeta电位的控制值为-9.0~0mV之间,不同无机絮凝剂与硅藻土复配混凝时获得较好混凝效果的Zeta电位控制值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