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9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921篇
安全科学   207篇
废物处理   90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1955篇
基础理论   207篇
污染及防治   512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评价超声波促进污泥好氧/缺氧消化的作用,采用频率28 kHz,声能密度为0.15 kW.L-1和超声时间10 min的超声参数与好氧/缺氧消化衔接,研究了污泥的SS、VSS及水解酶活性(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蛋白酶、磷酸酶)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同时以未经超声处理的消化污泥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波-好氧/缺氧消化13 d,VSS去除率为44.3%,高出对照污泥14.9%.污泥中水解酶活性随消化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超声污泥的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第5 d达到峰值,此时VSS淀粉酶活性为0.104μmol.g-1,葡萄糖苷酶活性为0.637μmol.g-1.超声污泥中胞内蛋白酶和胞外蛋白酶在第7 d达到峰值,胞内蛋白酶活性为23.68μmol.g-1,远远大于胞外蛋白酶,在污泥消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超声污泥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污泥,而碱性磷酸酶对环境改变较为敏感,超声波预处理改变污泥内部性质,导致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少.  相似文献   
992.
无定河流域地表水硝酸盐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奇峰  夏云  李书鉴  王万洲  李志 《环境科学》2023,44(6):3174-3183
无定河流域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水生态环境质量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识别无定河流域硝酸盐污染来源,对2019~2021年期间无定河的地表水样品进行了采集,探究了流域地表水体硝酸盐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借助水化学方法、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及MixSIAR模型定性和定量地确定了地表水硝酸盐各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硝酸盐浓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时间上,丰水期地表水NO-3-N浓度均值高于平水期;空间上,下游地表水NO-3-N浓度均值高于上游.地表水硝酸盐浓度的时空差异主要受降雨径流、土壤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无定河流域地表水丰水期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及粪肥、化学肥料和土壤有机氮,其贡献率分别为43.3%、 27.6%和22.1%,降水的贡献率仅占7.0%.不同河段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源贡献率存在差异,上游土壤氮贡献率明显高于下游,为26.5%;而下游生活污水及粪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上游,为48.9%.可为无定河乃至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河流硝酸盐来源解析和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993.
CO2的减排与利用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将Sr和Zr掺入钙钛矿型LaCoO3结构中,合成了一系列钙钛矿催化剂,包括LaCoO3、La0.9Sr0.1CoO3-σ、La0.9Sr0.1Co0.9Zr0.1O3+σ和La0.9Sr0.1Co0.9Zr0.1O3,并考察了非热等离子体催化还原CO2为CO和CH4的性能.同时在A位掺杂Sr和B位掺杂Zr的催化剂(La0.9Sr0.1Co0.9Zr0.1O3)反应活性最高,其CO2转化率为28.7...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稀土金属掺杂CeZrOx催化剂引发的缺陷结构对汽车尾气污染控制的影响,合成了不同Pr掺杂量的Ni~(Ce6Zr4-xPrx)O2/A12O3系列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TWC催化活性评价、耐SO2性能测试和系统性表征,研究Pr掺杂引起的缺陷性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r掺杂Ni~(Ce-Zr)O2/A12O3产生两种缺陷:氧空位(Ov)和晶格扭曲,Pr的掺杂水平控制着缺陷位的类型和浓度.Ov在TWC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在Pr掺杂的Ni~(Ce6Zr4-xPrx)O2/A12O3催化剂中,TWC的催化性能显著地依赖于Ov浓度,Pr掺杂产生的O  相似文献   
995.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是当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废水生物处理强化技术之一。然而,AGS的快速培养及其在连续工艺中的长期运行稳定性仍是该技术应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文献分析,从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方面分析了AGS失稳的主要原因和潜在机理,论述了颗粒污泥稳定性的主要增强策略,即选择性污泥排放、优化颗粒粒径、强化EPS分泌、控制菌群生长速率、抑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外源强化以及外加信号分子。鉴于AGS失稳机理的复杂性和单一改善策略的局限性,AGS结构的长期稳定维持需要采用多种策略进行综合管理,且未来对于AGS适居带(goldilocks zone)的研究应更加注重从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等角度进行系统考虑。  相似文献   
996.
老生活垃圾填埋场好氧修复技术因其对甲烷气体的削减,已逐渐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有望成为“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填埋场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填埋场碳排放核算模型难以表征填埋场好氧修复过程的碳减排。以天津华明简易填埋场好氧修复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自2019年5月开始好氧修复工作300 d内的堆体工程力学特性、垃圾降解生化特性以及垃圾渗沥液生化特性等特征指标,得出2个特征指标主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建立堆体甲烷浓度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和预测填埋场好氧修复过程中堆体内部甲烷气体浓度递减规律,进而可计算填埋场好氧修复相较于传统厌氧封场的甲烷削减量,为填埋场好氧修复碳减排核算提供理论依据,也可成为填埋场堆体稳定化状态的特征值甲烷浓度的判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温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污泥膨胀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序批式反应器,进水为人工合成废水,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10℃、18℃和25℃3种温度下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细菌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8℃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良好SVI值维持在40mL/g左右.而10和25℃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均发生膨胀现象,SVI值分别为194.67和100mL/g.通过q PCR分析可知,10℃条件下,特定的丝状菌里Sphaerotilusnatans丰度值最高,该菌大量繁殖导致SVI值极高.Illumina测序结果表明,温度导致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优势菌属具有显著差异性,18℃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优势菌属为Tsukamurella和unclassified_f_Comamonadaceae,系统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能力;10℃条件下,其优势菌属为Sphaerotilus,该菌属不能利用复杂的有机物;25℃条件下,优势菌属为Tsukamurella和unclassified_f_Microbacteriacea.从微观角度分析好氧颗粒污泥系统脱氮性能,利用FAPROTA...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天津市大气中多环芳烃衍生物污染特征与来源,使用石英纤维滤膜(QFFs)和聚氨酯泡沫(PUFs)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浓度.结果表明,天津市大气中∑18NPAHs在秋季和冬季平均浓度分别为840, 894pg/m3,∑5OPAHs在秋季和冬季平均浓度分别为8.08, 9.36ng/m3,表现为冬季略大于秋季.大气中9N-ANT、2N-NAP、1N-NAP、2+3N-FLT、BZO和9-FO为主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PM2.5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浓度冬季大于秋季,在气相中则为秋季大于冬季.从昼夜差异来看,PM2.5中,多环芳烃衍生物浓度的夜昼比在大部分采样天数都大于1,在秋季的气相和PM2.5中,昼间二次形成的NPAHs较冬季高.基于特征比值法进行来源初析,发现天津秋冬季大气PM2.5中NPAHs主要以一次排放为主,同时二次生成对NPAHs也有一定贡献,大气PM2.5中...  相似文献   
999.
磷是地表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有关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制的认识仍然匮乏。作为一种新兴示踪剂,磷酸盐氧同位素(δ~(18)O_p)成为当前研究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有效工具。本文综述了δ~(18)O_p示踪环境中磷来源与循环的基础原理,不同环境介质中δ~(18)O_p的分离纯化及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梳理了近年来δ~(18)O_p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重点是土壤、沉积物和水生生态系统(河流、湖泊和海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δ~(18)O_p在未来工作上的展望:进一步扩展δ~(18)O_p分析测试技术(如低磷、高溶解有机质的样品),在藻类、微生物体系中分馏效应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00.
机械增氧作为一种常规增氧技术曾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能耗高、扰动大、影响水运和自然美观,且对水下增氧能力有限.为了提高水下溶解氧(DO)水平,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一种兼有脱氮除磷作用的便捷式水下化学增氧器来探讨其最优增氧条件,并对比了水下化学增氧器(装置组)、机械增氧曝气机(曝气组)和未增氧水体(空白组)的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装置组在30%H2O2、25 g Na2CO3、放置深度为60 cm、增氧器中混合矿物材料质量为2.4 kg的最优条件下,对受试水体经过18 d的处理,水下溶解氧(DO)能维持在3 mg·L?1左右,对受试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55.86%、71.45%、61.70%和82.04%,表现出较好的净水效果.但装置组的DO浓度低于曝气组,这可能与最优条件下控制了液体增氧剂的滴速,以延缓DO的释放速度,提高O2利用率,减少对土著微生物的扰动破坏有关.本研究为充分发挥水下化学增氧器的增氧作用,为黑臭水体的修复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技术和新装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