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22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417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5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安全与健康》2010,(6):14-17
6月13日晚间开始,暴雨天气持续袭击福建省南平地区,6月14日起,南平境内205、316国道数十处路段发生山体滑坡、部分路面被淹,交通中断。来舟外洋往南平市区、一明、顺昌方向都因山体滑坡和路面被淹导致交通受阻。316国道141公里处山体滑坡,往福州方向交通中断,高速公路往尤溪、三明方向也交通受阻,  相似文献   
112.
明确太湖胥口湾水质特征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利于维系区域水资源安全。研究追踪2016—2022年胥口湾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了水质指标对水温和水位的响应。结果显示,胥口湾水质环境总体稳定,且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浓度和CODMn均呈下降趋势。但胥口湾水温年均值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于0.086℃·a-1,对该区域生态稳定性形成威胁。冗余分析显示,虽然水温和水位对胥口湾水质环境波动的贡献率低于5%,但水温变化显著影响了水质环境(P<0.01),而水位波动不能有效解释水质变化过程。尽管如此,TN、NH3-N浓度及CODMn、pH值对高水温(>30℃)较为敏感,而高水位(>3.8 m)显著影响了NH3-N、TN、TP和叶绿素a浓度。总体而言,胥口湾水环境总体稳定趋好,但受水位尤其是水温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极端天气下水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3.
秦阳  胡建林  孔海江 《环境科学》2024,45(2):626-634
基于2015~2019年南京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逐小时浓度数据,通过T-mode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发生PM2.5和O3污染同时高浓度并存(双高污染)时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研究不同天气形势对南京双高污染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布.结果表明,有利于南京地区双高污染的天气形势分别为弱的低压型(Type1)和高压中心型(Type2).天气形势会对后向轨迹的方位来源产生影响.Type1时,南京地区受到东北和西南两个低气压影响,气团的聚类轨迹主要来自东西两个方位,轨迹中ρ(PM2.5)和ρ(O3)平均值分别为83.48 μg·m-3和106.85 μg·m-3.Type2时,南京及其周边在高压中心边缘,气团聚类轨迹主要来自北方和东方,轨迹中ρ(PM2.5)和ρ(O3)平均值分别为94.47 μg·m-3和92.32 μg·m-3.同时两种类型后向轨迹绝大部分属于中短距离区域输送,说明周边临近省份的污染是影响南京地区双高污染主要原因之一.PSCF和CWT分析表明,两者高值区域基本保持一致.Type1和Type2两种类型中PM2.5和O3的最主要潜在源区均出现分布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表明双高污染中的两种污染物并非来自同一地区.  相似文献   
1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供电规模的持续扩大,电力体系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是必然趋势。而在电力网络建设过程中,雷雨天气、用电负荷或者人为操作等多种风险因素,会对人员安全及供电质量造成不良影响,需要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15.
西安市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及典型天气条件特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3年3月到2014年12月期间西安市大气中0.25~32μm颗粒物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参数、散射消光系数等数据,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及典型天气条件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市大气颗粒物平均数浓度为206.27个/cm3, 99%以上为<1μm的颗粒物数.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冬季最高,其次为秋、夏和春季,分别为267.66、231.31、141.82和135.77个/cm3.四季的数浓度低值均出现在18:00左右,之后数浓度上升,且晚上高于白天,冬季6:00左右达到峰值,夏季的昼夜差最小,秋季最大.春夏秋冬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与散射消光系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56、0.702、0.411、0.377.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在沙尘天气发生前、中、后会升高、下降和再下降,霾天气出现前、后会升高和下降;高温干燥天气下,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相对较低;降雨对大气颗粒物的清除作用明显,但降雨后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又很快回升.  相似文献   
116.
2014年10月中国东部持续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10月5─13日中国东部发生了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及重污染天气. 采用AQI数据分析此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应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以及地面、小球探空数据,分析了主要天气型演变、边界层及上空的风场、气象条件特征,以研究此次秋季重污染天气的气象成因和形成过程. 结果表明:①华北、东北是此次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其域内各城市持续数日的污染演变可分为AQI显著上升、持续高值、下降3个阶段. ②在AQI上升阶段(10月6—8日),受大陆高压控制,东部地区出现较弱地方风场和偏南风输送风场,风速在0~2 m/s,相对湿度在22%~86%,3 000 m逆温显著利于污染物积累. ③在持续污染阶段(10月8—11日),海上高压滞留,再加上台风“凤凰”北上阻挡大陆高压影响,使东部地区出现持续4 d的偏南风、偏东风弱风场,风速在1~4 m/s,相对湿度为57%~96%,造成严重污染. ④在AQI下降阶段(10月11—12日),后续大陆高压南下,前部冷锋利于污染物清除,风速达到6 m/s,是AQI降低的主要天气背景场. 因此,持续出现的稳定天气形势是导致此次中国东部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气象原因.   相似文献   
117.
《中国安防》2014,(5):55-55
博世安防系统推出的全新DINION IP IMAGER 9000高清摄像机专门用于关键基础设施(例如发电厂和水处理设施)的周界安防和监控。上述应用需要强大而可靠的IP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即能在任何天气或照明条件下,昼夜保护重要财产的安全。DINION IP IMAGER 9000高清摄像机设计坚固耐用,内置主动式红外照明灯,可承受严酷的天气环境并能穿透黑夜。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可使你通过博世专用智能自动曝光功能确保捕捉到所有感兴趣目标的最细微细节。其动态影像降噪功能不受任何背面光和正面光的干扰,在保持最低的网络负荷的同时,可显著降低数据比特率和存储要求。  相似文献   
118.
<正>雷电是大气中十分壮观的超长距离放电过程,通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而发生。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强烈的电磁辐射以及猛烈的冲击波等物理效应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人员伤亡或物体受损。根据全球雷电的卫星观测结果估计:全球每秒钟约有46次雷电发生,而我国每一分钟发生70余次雷电。鉴于雷击灾害范围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危害又大,联合国有关部门已把它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雷击除每年造成我国上千人伤亡外,还导致民用电器损坏,森林发生大火,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遭到破坏,仓储、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目前,国内有关监管部门已经把防雷减灾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来抓。白山市安监局与气象局在联合执法减灾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执法中也发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9.
<正>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居民家中的空调将再次"隆重登场"。如何在享受丝丝凉气的同时保证空调安全运行,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空调易发火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产品不合格或者质量不好;安装使用不符合要求;电器连接不当。针对空调易发生火灾的原因,搞好预防应把握的八要点:要点一、增大用电容量,采用不小于15安培的电度表,电源线最好用铜导线,其截面应不小于2.5平方毫米。要点二、空调不要直接安装在可燃物上,也不要放  相似文献   
120.
近年来,我国私家车大幅度增加,市政建设尚待匹配,道路经常堵车,汽车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其原因之一是有些司机不太懂得在灾害性天气怎样安全驾驶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