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了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存活、生长和免疫的影响.96h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在助溶剂Tween20的安全浓度范围内,随着DMP、DEP、DBP和DOP水平的升高,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呈下降趋势,24h、48h、72h和96h的LC50分别为40.33、35.29、25.48、19.14mg·L-1,30.52、23.45、16.96、15.38mg·L-1,7.51、6.97、6.57、6.06mg·L-1和6.85、5.87、5.01、4.47mg·L-1;DMP、DEP、DBP和DOP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浓度随塑料增塑剂碳链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11、4.15、1.80和1.29mg·L-1.90d慢性毒性实验表明,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血清蛋白含量、血清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以对照组和0.0400mg·L-1助溶剂Tween20处理组最高,而且显著高于1/100倍DMP、DEP、DBP和DOP安全浓度处理组(p<0.05).  相似文献   
32.
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对虾养殖水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对虾养成期间水源和养殖用水的主要污染因子。通过分析,浮游植物、细菌、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等因子在不同的水体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33.
中国对虾养殖系统中溶解有机碳和胶体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切向超滤技术对中国对虾培养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周日观测中DOC和COC低值出现在下午,而高值则在夜间出现,一日之内波动剧烈,胶体有机碳的活性较大;在周日观测中COC/DOC%与DOC和COC有相近的变化趋势,但增大的趋势更为明显;在连续7d的动态观测中,DOC和COC与时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系统内DOC和COC在培养过程中的自然积聚与换入海水物理混合的共同作用使得体系内的DOC和COC的浓度随着时间而缓慢的增加;在整个培养过程中,COC与DOC具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其斜率为0 43,COC在对虾培养系统中占总DOC的比例远高于天然海水。  相似文献   
34.
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修复对虾养殖环境,从山东各地虾池底泥中分离出331株细菌,通过测定其对对虾饵料降解能力,筛选到虾池有机污染物降解菌10株,这些菌能以对虾饣料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对对虾配合饵料和蛤蜊肉具有较强降解能力(72h内CODMn去除率分别在60%和70%以上),并可在虾池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对养殖动物安全性试验证明,这些菌株对养殖对虾没有致病作用,且其中6株可提高对虾的成活率,这些降解菌具有快速消除虾池底部有机污染、修复对虾养殖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35.
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越冬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结果表明:在冬季即将放水干枯的虾塘中,携带WSBV的厚蟹可达15%,其中在88.9%的病蟹能活至翌年春天,并引起新的白斑综合症爆发。用患白斑综合症的斑节对虾投喂厚蟹和虎头蟹,只能引起40%的死亡率。用发病虾塘的幼厚蟹投喂斑节对虾,在6d内引起死亡率达73.9%,死亡的斑节对虾具有典型的白斑综合症病征。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厚蟹是WSBV的越冬宿主。  相似文献   
36.
四种典型虾池的磷含量及解磷细菌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滩涂土池、河口区土池、高位池、虾蟹混养土池4种华南典型对虾养殖池,对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及解磷细菌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位池水体中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为0.308mg/L,显著高于其他3种池塘(p0.05),其他类型池塘均低于0.018mg/L。滩涂土池、河口区土池和混养土池底泥中的总磷质量比分别为506 mg/kg、1 049 mg/kg和660 mg/kg。不同类型池塘中的解磷细菌数量存在差异,滩涂土池及河口区土池底泥中无解磷细菌检出,高位池和混养土池水体解磷细菌分别为2.67×10~3CFU/m L和2.07×10~3CFU/m L,其中解磷细菌数量占异养细菌的比例均低于3.10%。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虾池底泥中的总磷水平高,但水体中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较低,且池中的解磷细菌数量低。针对这一状况,可考虑科学提升环境中解磷细菌的数量水平,促进池塘的磷循环,有助于消减养殖时潜在的磷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37.
38.
铜、锌、镉、汞、锰和铬对斑节对虾仔虾急性致毒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本文在恒温(22±0.5℃)和充气条件下研究了Cu^2+、Zn^2+、Cd^2+、Hg^2+、Mn^+7、Cr^+6对斑节对虾仔虾的急性致毒效应。结果表明,Cu^2+、Zn^2+、Cd^2+、Hg^2+、Mn^+7、Cr^+6对斑节对虾仔虾24hLC50值分别为7.978、8.904、4.365、0.3296、4.216和32.63mg/dm^3,48hLC50值分别为3.869、4.411、1.  相似文献   
39.
斑节对虾滩涂养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斑节对虾滩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微藻的群落演替规律及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从位于茂名市鸡打港滩涂地带的4口斑节对虾池塘于1个养殖周期内定期采集水样,通过显微镜对浮游微藻进行鉴定、计数,依据水质检测国标要求检测各水质因子指标.通过SPSS软件分析微藻数量、生物量与水质因子指标的相关性.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93种,其中蓝藻26种,绿藻33种,硅藻32种,甲藻1种,隐藻1种.优势种有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栖藓柱胞藻(Cylindrospermum musiccola)、显微蹄形藻(K.microscopica nygaard)、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坚实微囊藻(Microcystis firma)、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威利颤藻(Oscillatoria willei)等.养殖早期阶段,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3.5×104~35.7×105 ind/L,生物量为0.02×102~1.83×102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7~2.12;养殖中后期阶段,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1.73×108~2.34 x 109 ind/L,生物量为5.23×103~57.01×103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64~2.26.养殖过程池塘水温、TN、TP水平逐渐升高,透明度、DO逐渐下降.微藻数量、生物量多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TN、TP、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l、2号池微藻与TN、T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养殖中后期两池微藻密度都大于109 ind/L,均爆发微囊藻水华;3、4号池微藻多样性水平较高,对维护养殖水环境稳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0.
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2株弧菌拮抗菌(H2和H4),经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H2)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H4). H2和H4菌株均对需钠弧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只有H2菌株在模拟养殖动物小肠环境中生长良好. 选择H2进行模拟试验(20尾凡纳滨对虾虾苗为1组).结果表明,对照组(不接种)虾苗存活32h,接种弧菌的试验组虾苗仅存活16h,同时接种H2菌株和弧菌的试验组虾苗存活48h,而仅接种H2菌株的试验组虾苗存活了72h,说明菌株H2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时间.现场试验中,100L养殖池中(50尾虾/池),分别接种0 (对照), 103, 104 CFU/mL的H2菌株并养殖14d,再用104 CFU/mL需钠弧菌处理14d.接种104 CFU/mL H2菌株的试验组,虾的死亡率仅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8%(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