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429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岩溶山区卫生填埋场选址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是填埋场建设和运行成败的关键,选址要符合标准要求及安全性,经济性原则。岩溶山区的选址工作要克服地质条件复杂等制约因素,重点评估场址的渗漏性和稳定性,建立综合的环境保护目标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应在图上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技术踏勘,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地勘选择合理场址。  相似文献   
132.
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指标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质量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对重庆市北碚岩溶山区土壤肥力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原有22个土壤质量指标可归为4 类,分别以有机质,有效含水量,通气孔隙度,细菌、真菌数量百分比为代表,这4类因子基本反映了土壤质量随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变化状况.通径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性能主要与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关,二者的效应均大于黏粒.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体现在有机质含量、土壤供持水能力、土壤结构状况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33.
弄拉岩溶区次生林的生态水文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6年5月至7月对广西弄拉兰电堂泉水源林区各类水样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收集弄拉兰电堂泉集水区次生乔木林中的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雨和表层岩溶泉水,对其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和pH值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气降雨经过森林层后,化学成分的总含量增加了;各种养分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Cl-和Na 减少,其余各离子以及TC、TIC和TOC都表现出增加,对应于每场降雨后的泉水中各成分的变化不是很显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雨的pH值表现为下降,泉水的pH值变化幅度较小。经过次生林后的雨水可促进岩溶作用和表层岩溶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增加土壤中某些碱性元素的有效态。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岩溶生态地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纯青  王莉  王洪涛 《生态环境》2005,14(2):275-281
因自然地理条件特殊,中国南方岩溶区形成组构相对脆弱的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加上不适当的认为干扰,岩溶多重介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各类物种急剧减少或消失。文章主要对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脆弱性、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质量、生态承载力、化学元素迁移演变规律和人类参变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划分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结构和功能区,并结合数学物理模型和实验,建立岩溶生态地质研究系统理论框架和实用技术方法库,使岩溶生态地质研究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5.
区域地球化学表明 ,第三系泉水及直接被第三系覆盖的灰岩泉水的SIC在雨季小于 0 ,在旱季大于 0。在祭白龙洞 ,地表被第三系覆盖洞段滴水的暂时硬度比地表无此覆盖层的滴水小 1 .6~ 3mmol/L ,pH值也较低。第三系盖层中空气CO2 浓度为 1 0 0 0 0~ 1 4 0 0 0mg/m3,随深度下降。第三系的裂隙最大渗透张量为 0 .0 2~ 0 .0 5m/d,高于石灰岩。野外溶蚀试验结果 ,第三系盖层中石灰岩的溶蚀速率为 1 .5mg/ 1 0 0d,且垂直溶蚀速率与水平溶蚀速率相当。上述特征表明 ,较高的裂隙渗透张量及随裂隙下渗的富侵蚀性的水是石芽、石林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发育好的石林常常伴随残留的小面积第三系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6.
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门城镇采空区实地勘查资料,采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地面塌陷危险性评判模型及评判指标,对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分区预测,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可作为该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7.
山东地面塌陷复垦治理的对策与建议●山东省社会发展科技研究中心尹建中山东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地下资源大规模开采必然引起地质环境变化,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其中以矿山开采、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塌陷的危害尤为严重,已成为国土开发、经济建设、人...  相似文献   
138.
全球碳循环中,CO2的未知汇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某一部分,如土壤。土壤中CO2的含量是大气的几倍至近百倍。它的吸收与释放将影响大气中的CO2浓度,岩溶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对典型的岩溶地区-黔中某地土壤的CO2进行了四季及昼夜的采样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地表大气的CO2含量具有季节变化的特征,土壤气中的CO2浓度为大气OC2浓度的几倍至一百多倍;自地表向下,随着土壤浓度的增大,CO2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39.
贵州位于国内外最大的连片岩溶区中心地带,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生态环境脆弱。造成这一地区贫困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裸露岩溶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贵州应结合自身特点,将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尽快使人民贫致富,实现兴黔富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0.
重庆岩溶地区生态退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岩溶环境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本文从植被破坏、土壤侵蚀、石漠化等重大生态破坏问题方面阐述了重庆岩溶地区的生态退化现状和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重庆岩溶环境严酷,植被发生逆向演替,种子库的关键种和建群种也已退化,并且由于重庆陡坡耕地比重偏大,土壤侵蚀严重,区域土层处于负增长状态,促使岩体裸露,石漠化程度加剧。文章指出导致这些生态退化现象的发生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和水文因素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和贫困等因素。最后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生态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