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11篇
安全科学   14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598篇
基础理论   96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5 毫秒
71.
硝酸盐(钙)颗粒应用于底泥原位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污染底泥原位处理技术长期以来已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可行的生态处理方法.本文概述了原位处理技术的发展,并针对这一技术在国际上的最新研究,介绍了硝酸盐(钙)颗粒修复底泥的相关机理以及其对磷的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72.
为探索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作用对底泥再悬浮影响的规律,在室内矩形水槽内模拟了各种水动力条件下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得到了太湖底泥在3种不同起动标准下的起动流速,通过考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变化,建立了底泥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底泥在个别动、少量动、普遍动3种标准下的起动流速分别为15、30和40 cm/s,且底泥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流速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再悬浮通量随流速增大而增大,且相关性较好。将该试验结果应用于太湖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中,并和太湖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该模拟装置能够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较好地反映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底泥磷形态及分布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营养化是当今中国浅水湖泊面临的重大污染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报道,通过大量湖泊水库的实地调查,对各种磷形态的性质和分布特征及转移规律作了深入研究,介绍了水体底泥中磷的物理化学性质、磷的存在形式与转化、磷的分布特征、磷在不同粒径底泥下的含量及转移趋势,为探明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科学而有力的依据。最后指出了其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并对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74.
近日,海康威视发布了新一代视频综合平台产品。该产品集模拟和数字视频信号切换、视频智能行为分析、视频信号编解码、数据集中存储和网络实时预览、视频高清上墙,以及各种网络功能、日志功能、用户权限管理、设备维护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综合的多业务视频处理和管理能力。它具有完  相似文献   
75.
藻类打捞对水体营养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华是氮磷的富集器,太湖打捞藻样中的总氮、总磷、游离磷及有机物含量分别为98.87g/kg、3.25 g/kg、0.21 g/kg和95.65%。在底泥中沉降藻类的矿质化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其向上覆水中释放氮、磷的强度具有随水温升高而增强的趋势。但在水层厚/底泥比不同的区域,这种营养物释放强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证明,藻类的打捞是一种人工延长食物链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6.
对疏浚后的南京南湖底泥的TP、TN和COD释放规律、补水后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P平均质量浓度基本不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TN和COD质量浓度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体中的TP、TN和COD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3月中旬起,出现藻类的大量繁殖,在2005年7月发生水华,藻类优势种由裸藻、隐藻和小环藻演替为裸藻、栅藻和韦斯藻,藻类总量由2005年3月的3.7×106L-1上升到2006年4月的1.5×107L-1。  相似文献   
77.
曝气和pH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杜旭  凌芬  周锋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553-3558
以城市重污染河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曝气方式(水曝气和泥曝气)、上覆水初始pH(自然状态pH=7和pH=11)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曝气+pH11方式对城市重污染河道上覆水、间隙水中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0.03%和44.66%;泥曝气+pH7方式对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4.31%、84.07%和68.29%;底泥pH与上覆水总氮浓度呈正相关(p<0.05);泥曝气+pH11方式使底泥含水率、烧失率明显升高,继而影响各形态氮在泥水系统中的赋存,其中底泥吸附态氨氮含量与底泥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间隙水可溶态氨氮浓度与底泥烧失率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8.
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进行等距离布点采样.分析cd、Cu、Pb、Zn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d>Pb>Cu>Zn,其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已达很强;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强.各条河流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强到弱顺序为古运河>二道河>宝带河>小秦淮河>新城河>水院池塘(对照);从空间上看,扬州市城区东部的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  相似文献   
79.
在3GSM世界大会上,国际科技集团捷德公司首次推出了最新GalaxSIM产品系列。该产品在SIM卡模块内以闪存作为标准EEPROM可擦内存的补充,提供64~512MB的内存容量。这样,音乐、视频文件或大容量通讯录等应用都可以被直接存储在SIM卡里。结合各种新式应用和高速数据传输界面,网络运营商就可以提供一个由自己掌控的移动服务接口,从而有效地在用户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黄河以北地区输水干线底泥污染现状的调查和污染物浸出性实验,分析了输水干线底泥可能对调水水质产生的潜在风险,并根据水质目标要求进行了风险预测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