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58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542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97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41.
以真核微藻斜生栅藻为试验对象,对其在重金属Pb2+胁迫下,添加焦性没食子酸(PA)后的生物量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作用第4d,10.0mg/L单独Pb2+对斜生栅藻的抑制率为73.1%,但在Pb2+胁迫的同时添加不同浓度PA(1.0,5.0,10.0,15.0mg/L),可见明显的低促高抑现象,1.0~10.0mg/LPA添加组抑制率显著低于单独Pb2+胁迫组,P<0.05.其机制研究表明,Pb2+可严重损害藻细胞的结构,增加细胞的氧化压力,在早期诱导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显著升高;而添加PA后,除最高浓度组(15mg/L),其余各组4种抗氧化酶活力在实验测定时间内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5.0~10.0mg/L组,其光合效能以及对Pb2+的吸收率较单独Pb2+胁迫组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细胞的形...  相似文献   
142.
分别将不同起始浓度(10~5、10~6、10~7、10~8和10~9ind.·L~(-1))的铜绿微囊藻和羊角月牙藻分组与绿狐尾藻进行共培养,连续10 d,每天测定各组铜绿微囊藻或羊角月牙藻的光密度值,用以确定绿狐尾藻对两种藻类不同浓度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表明,2. 5 g·(200 m L)~(-1)的绿狐尾藻对起始浓度为10~7ind.·L~(-1)和10~8ind.·L~(-1)的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实验所设的所有起始浓度的羊角月牙藻生长均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采用溶剂浸提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的方法,分析了绿狐尾藻粉末浸提液和绿狐尾藻生长液中可能存在的化感物质,通过分析,确定棕榈酸是绿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质之一,并且发现了3种可能是绿狐尾藻分泌的新型化感物质:3-乙基-3-甲基庚烷、磷酸三乙酯和酞酸二丁酯.  相似文献   
143.
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将MnFe2O4负载在水热炭(HTC)表面制备磁性MnFe2O4@HTC复合催化剂.采用SEM、XRD、BET、FTIR、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考察MnFe2O4/HTC负载比、过硫酸钠(PS)投加量、初始pH和不同化学体系对除藻效果的影响,探究无供氧条件下MnFe2O4@HTC活化PS体系除藻的效能.基于自由基屏蔽实验和XPS分析对MnFe2O4@HTC活化PS体系反应机制进行研究验证.结果表明,当初始藻浓度为1.4×109个·L-1(OD680=0.14),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1,PS投加量为0.4 g·L-1,pH为6时,降解30 min,该体系除藻率可达到99%.在该体系中,MnFe2O4@HTC材料可将藻细胞吸附在材料表面,通过Mn、Fe的价态循环和HTC的协同效应反应催化PS产生空穴、1O2、·O2-、SO4和·OH多种氧化物质,使藻细胞破裂死亡.  相似文献   
144.
为探究香料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常用的50种典型香料为供试目标物,测定不同暴露浓度下对藻生长的影响,并选择了对藻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4种香料2-甲氧基萘、麝香草酚、月桂烯和吲哚测定不同暴露浓度下对藻的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甲氧基萘、麝香草酚、月桂烯和吲哚在高浓度暴露下能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生物量增长抑制率的半效应浓度EyC50值分别为1.81,1.26,0.55,1.40mg/L,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1mg/L的处理浓度下,2-甲氧基萘和麝香草酚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P<0.0001);2-甲氧基萘暴露导致SOD活性显著降低(P<0.0001),其他两种抗氧化酶则无显著影响(P>0.05);麝香草酚显著抑制了POD活性(P<0.0001),月桂烯也可降低SOD活性(P<0.01);经吲哚处理的铜绿微囊藻,POD和CAT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研究表明,这4种香料通过抑制藻细胞抗氧化酶活性,过量累积MDA,破坏叶绿素含量和功能,进而导致藻类生长异常.2-甲氧基萘、麝香草酚和吲哚属于芳香族化合物,月桂烯为烯烃类化合物,不同结构的香料对不同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也不一样.2-甲氧基萘为合成香料,麝香草酚、月桂烯和吲哚均从自然界中发现,但目前后三种香料大多通过人工合成制备.研究结果丰富了香料的生态毒理效应基础数据,为其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由于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芳香族化合物成为了香料中的一大类,且被广泛应用.但是芳香环性质稳定、难降解,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关注芳香类香料的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5.
福州山仔水库水华微囊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在福州市第二饮用水源地山仔水库选取七里(库区入口)、库心(库区中心)和坝前(库区出口)3个典型断面,研究了2008年7~12月蓝藻水华发生至消退后期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EMCs)和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s,IMCs...  相似文献   
146.
对天然水体中3种痕量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的淋洗、洗脱、液相色谱测定等环节进行单因素不同水平考察,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为45%的甲醇水溶液(含0.1%的TFA)为固相萃取淋洗剂、10 mL甲醇(含01%TFA)为固相萃取洗脱剂,体积分数为70%的甲醇水溶液(含0.1%TFA)为液相色谱流动相,可在6 min内有效分离MC-RR、MC-YR、MC-LR。将优化后的方法用于实际加标水样的测定,MC-RR、MC-YR、MC-LR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64 μg/L、0.098 μg/L、0.095 μg/L,加标回收率为87.0%~116%,RSD为10.2%~18.8%。  相似文献   
147.
基于高光谱特征提取的藻类叶绿素a反演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的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藻类光谱试验,同步测定其ρ(叶绿素a),并分别建立基于混合高斯函数的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高光谱信息模型. 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模型的非线性参数拟合,提取这2种藻的高光谱特征,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反演得到分解后的高光谱信息模型的峰高(hi)与ρ(叶绿素a)的定量模型,实现对水体中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ρ(叶绿素a)的预测. 结果表明:藻类高光谱特征提取算法能有效揭示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光谱本质特征,并得出相应的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148.
溶藻细菌DC-L14的分离、鉴定与溶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14,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小白鼠毒性试验初步显示该菌株未产生小白鼠中毒毒素;该菌能使铜锈微囊藻905聚集成团,沉于瓶底,最终黄化;该菌作用4 d,使惠氏微囊藻107、绿色微囊藻102、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70.1%.最低为65.5%,平均为67.2%;当细菌处于稳定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4 d能使铜锈微囊藻905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2.1%;离心沉降后检测,发现菌体本身无溶藻效果,而无菌上清液与原菌液溶藻效果相同,高温处理后的菌液溶藻能力增强,推测该细菌是通过分泌溶藻物质溶藻,该物质可能为非蛋白质类,高温可能有利于溶藻物质的释放.图4表1参25  相似文献   
149.
本文研究了昆明市滇池富营养化所形成水华的主要蔬菜-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eitz)的毒素及其在水体的变化。经研究,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提取液有一个毒峰出现,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发现于240nm出现一个毒峰。用色质谱联用扫描得出,其分子离子峰为1040M/Z。用小白鼠注入藻类提取液进行试验,发现其肝脏肿大,并呈紫褐色。再将肝脏匀浆提取液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发现有毒峰出现。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采取湖水,经过滤后(去除藻类和碎屑)进行测定,结果得出:在藻类生长旺季及生长繁茂的地点,水体中藻毒素的含量较高。而在藻类生长淡季及分布较少的地点,水中藻毒素含量则较少。但总的看来,经过过滤后的湖水,其中藻毒素含量少。  相似文献   
150.
微囊藻毒素-LR致肝细胞连接通讯下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剂量(0, 10, 50,100, 200, 500, 1000nmol/L)的微囊藻毒素-LR作用于肝细胞株BRL-3A 24 h.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按荧光光漂白后再恢复技术测定BRL-3A的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四唑盐法测定BRL-3A细胞增殖,同时分析胆汁酸运输系统抑制剂利福平对两者的阻滞作用.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LR可以显著地抑制BRL-3A细胞GJIC功能,并促进BRL-3A细胞增殖,两者均呈剂量效应关系.利福平(30靘ol/L)对微囊藻毒素-LR诱导的BRL-3A细胞GJIC功能下调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微囊藻毒素-LR可诱导BRL-3A细胞膜泡形成.说明微囊藻毒素-LR肝脏毒性及致癌性可能与抑制肝细胞GJIC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