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净化是污水再生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减污降碳的双重需求。但人工湿地在实际工程运行中存在碳氧调控失衡导致的污染物去除和资源化水平低等瓶颈问题。微藻具有光合释氧、碳固定、污染物高效资源转化等优势,其与人工湿地具有高度互补性。详细分析了微藻与人工湿地不同耦合模式在碳氧调控机制、污染物去除与资源转化等方面的性能,解析了耦合系统的碳、氮、磷物质流,明确了人工湿地缺氧区适量补充微藻生物质的优化路径,从系统运行机制与效能等方面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2.
海洋微藻脲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了解海洋微藻对尿素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揭示水体尿素浓度升高对近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及对近海有害藻类水华(HABs)形成的促进作用,对海洋微藻脲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在Peers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失活处理时间、提取液pH值、酶促反应温度以及微藻生长阶段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失活处理时间、提取液pH值、酶促反应温度以及微藻所处的生长阶段都对微藻的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海洋微藻脲酶活性的最佳测定条件为:100℃下失活处理时间 > 2min;提取液pH值7.9;反应温度应与微藻生长温度一致;指数生长初期的藻体具有较高的酶活,而平台期后酶活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3.
模拟烟气条件下野生混合微藻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解决能源紧张和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微藻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生物质能原料,利用烟气培养微藻不仅为生物质能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能够直接削减烟气CO2的排放,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以野生混合微藻为对象,利用模拟烟气在柱状光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微藻,通过180 d的培养,考察光照条件和CO2微藻生长的影响及光照条件对细胞粗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驯化后的混合微藻对CO2具有生理敏感性,烟气中的CO2可以明显提高其生长速率;全天光照可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并有利于生长速率和微藻生物量的稳定;在微藻生物量和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全天24 h光照比12 h∶12 h更有利于细胞粗脂肪的积累.   相似文献   
74.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键  杨剑  王中原  宋宝华 《环境工程》2012,30(4):118-120
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现有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不成熟导致各国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选择、开发和应用都非常慎重。从燃烧前、富氧燃烧、燃烧后捕集技术和封存技术介绍全球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现状及示范项目实施情况。针对传统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不足,介绍了目前最具发展潜能的新兴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相似文献   
75.
Renewable algae biomass, Scenedesmus obliquus, was used as substrate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in two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 From polarization test, maximum power density with pretreated algal biomass was 102mW·m^2 (951mW·m^3) at current generation of 276mA·m^-2. The individual electrode potential as a function of current generation suggested that anodic oxidation process of algae substrate had limitation for high current generation in MFC. Tot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TCOD) reduction of 74% was obtained when initial TCOD concentration was 534mg · L^-1 for 150 h of operation. The main organic compounds of algae oriented biomass were lactate and acetate, which were mainly used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Other byproducts such as propionate and butyrate were formed at a negligible amount.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analysis pinpointed the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112Ω ) of anode electrode, and the 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of anode electrode was 1214 nA·cm^-2.  相似文献   
76.
分析了微藻规模化养殖固定CO2,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增加氧含量等对环境有利的影响以及养殖废水无法回用等对环境不利的影响。得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从筛选高效CO2固定、高废水处理效率藻种,确定最优CO2固定、废水处理条件,去除养殖废水中生长抑制因子、实现废水回用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77.
营养条件对微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种微藻(甲藻3种,硅藻、绿藻各1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营养条件对微藻不同生长阶段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纲微藻的d13C值和d15N值在稳定生长期高于指数生长期,且与生长速率没有相关性(P>0.05).硅藻的d13C值低于甲藻和绿藻,绿藻和甲藻的d13C值比较相近;甲藻的d15N值低于硅藻和绿藻,绿藻和硅藻的d15N值比较相近,且同属甲藻纲的海洋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强壮前沟藻的d15N值有较大的差异. 5种微藻在不同营养条件(营养盐充足、缺氮、缺磷)下培养,氮限制和磷限制导致微藻具有更正的d13C和d15N,磷限制的影响不明显,且弱于氮抑制.  相似文献   
78.
对五种海洋微藻的脂类组成进行了测定,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分别于指数生长前期和稳定期收获,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脂肪酸,应用GC及GC-MS技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时期取得的同种藻体中,各主要脂类化合物的量存在明显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实验藻体中多数脂肪酸都参与组成储能物质;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以储能物质形式存在,在细胞膜中存在较少。  相似文献   
79.
对羟基苯甲酸对2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和细胞体积,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藻细胞内硝酸还原酶(NR)、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对2种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1.6mmol/L时,对羟基苯甲酸能明显地抑制这两种微藻的生长。同时发现,添加对羟基苯甲酸的藻细胞运动能力降低,藻细胞体积减小,并出现空洞、破碎以及部分抱团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对羟基苯甲酸明显降低了塔玛亚历山大藻NR和SOD活性,但对POD活性无明显影响;其低浓度时能增大米氏凯伦藻NR、POD和SOD活性,高浓度时则明显降低此三种酶的活性;它显著提高了两种微藻细胞内的MDA含量。  相似文献   
80.
大气中CO2含量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CO2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固定空气中CO2的微藻种类及其固定CO2的效果,探讨了微藻固定空气中CO2的机制,分析了进气中CO2浓度、温度、pH值及光照等因素对微藻固定空气中CO2的影响,并展望了微藻固定CO2的发展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