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134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61.
从要素流动多维重构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评价体系,以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城乡融合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规律,最后从“流空间”视角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乡融合水平整体较低但趋势向好,其正向空间关联和局域内向集聚特征明显。(2)流空间视角下区域呈多中心网络结构,且在人流和资金流下相对紧密,而物流和信息流下“核—辐”结构突出。(3)推动核心区集聚效应转向扩散效应,发挥各城市节点比较优势,合理调节要素流动强度、方向和质量,并在实施地方和国家政策时配套相关制度,方能实现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量”“质”同升。  相似文献   
62.
深刻解读耕地利用转型内涵,基于乡村振兴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系统逻辑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标准差椭圆(SDE)等方法,对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淮海经济区耕地利用转型效度进行评测,据此揭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及转型路径。结果表明:(1)15年间淮海经济区耕地利用转型呈现整体上升、区域均衡的时空格局。(2)耕地利用转型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南北差异显著。空间转型集聚程度逐渐减弱,功能转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又趋于平缓的态势。(3)耕地利用转型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以徐州市为区域重心,在南北方向上持续收缩、东西方向上不断平移,导致转型空间形态呈C状分布;系统要素的交流耦合渐进增长且上升通道具有收缩趋势,最终形成“分散—聚拢—分散—聚拢”重叠形态的转型路径。建议研究区未来发展重点聚焦转型发展内源动力的协调融合,引导耕地利用转型由“C形”扩散转向“O形”收敛的圈层式包容增长格局,并不断提升耕地多功能融合增益的共享程度,将地理系统的均衡机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现实效能。  相似文献   
63.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以及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利用成渝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对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显著,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16增长至0.68,关联关系数从38个增长为162个.②重庆、成都、绵阳和南充等城市位于网络的中心地位,发出了较多的关联关系,同时发挥着中介作用.③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被划分成为5个层级,层级结构整体较为稳定,然而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④空间距离、人口数量差异以及经济水平差异是碳排放关联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城市间空间距离越近、人口数量与经济水平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碳排放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64.
为了在水资源与水环境双重制约下制订人水和谐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以我国中原经济区这一重点开发区域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水系统自然条件、水系统服务功能及人类活动影响三要素(共计20项指标)为基础的流域水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以2011年作为评价年,将中原经济区的水资源二级区作为基本流域单元对水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9个水资源二级区中,除了淮河上游水资源二级区(3.20分,完全健康状态为5.00分)为基本健康状态、汉江水资源二级区(2.77分)和三门峡至花园口水资源二级区(2.18分)为亚健康状态以外,其余水资源二级区(0.55~1.77分)均为不健康及极不健康状态. 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影响是影响中原经济区内各流域水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人口众多、工农业开发活动强度大使得其对水资源需求巨大. 部分水资源二级区对地下水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现象. 伴随着高强度水资源利用的是水污染物的高强度排放,部分河流水污染状况严重,甚至在局部地区造成了地下水污染. 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在中原经济区内由南向北随着水系统自然条件和水系统服务功能的降低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65.
<正>2016年4月6日,抚顺再生资源产业园正式开工。据介绍,该园区规划建设标准为省级园区,发展定位为产业链完整的高新企业园区,项目完成后,将推动地区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提档升级,有力促进抚顺市乃至整个沈阳经济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抚顺再生资源产业园规划用地201 hm2,计划总投资30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为社会提供3 000个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6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并根据区域经济开发“点-轴”理论,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点(南昌) 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 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即要做到区域内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和和谐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67.
在本次会议(论坛)上,副省长李川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到会并讲话。 李川副省长说,今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是进一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68.
科技经费投入既应注重量的提升,又应关注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的优化,在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优化投入结构是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的途径。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科技经费投入的"来源—执行"结构角度测算了我国八大经济区的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并从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效应、结构效应、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反映出区域科技经费投入发展的速度、动力机制和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69.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步短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新的背景下,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成为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然而,海陆资源开发的诸多矛盾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日益显露。本文在对海陆资源开发战略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探索了山东海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海陆资源开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思路,包括合理开发海陆资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开发与保护并重等。  相似文献   
70.
<正>广西背靠大西南,南濒北部湾,东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承东启西、连接东盟"的巨大区位优势。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