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安全科学   322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683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30篇
灾害及防治   18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长期以来以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厘清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状况,为生态经济带内各级行政主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用产污系数法、等标污染法、GIS技术等方法,对经济带内155个县域单元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3种污染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核算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区、排放强度及空间分布.结果发现: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物中COD、TN、TP排放量分别为199.3、107.2、12.6万t,排放强度分别为69.2、34.7、3.4 kg/km2;重点污染源为农田化肥、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重点污染物为TN和TP,重点防治区为建湖县、兴化县、漯河市辖区等10个县(市、区).农田化肥污染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分布最广的污染类型,综合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防治难度最大的污染类型.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县域单元农业面源污染存在较高空间异质性的现实,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类型实施针对性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2.
为保障8.5 m超大采高综采面的安全生产,采用工程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综合确定液压支架关键参数。根据来压前支架受静载荷的特点建立力学模型,并通过现场实测验证其可靠性;运用FLAC2D二次开发,采用YY-YY结构作为等效支架来分析支架的支护强度,以提高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8.5 m采高综采面顶板厚度约20 m,初次来压步距约56 m,周期来压步距约21m;垮落带高度60 m,裂隙带高度120 m,发育至地表;液压支架支护强度为1.8 MPa,高度为4.0~8.8 m,工作阻力26 000 k N。  相似文献   
993.
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强度对于城市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利用中国1961~2016年的535个日值降水站点数据,采用日降雨量的90%、95%和99%分位数阈值,对比分析不同超阈值取样下的中国不同重现期降雨强度空间分异特征和强降雨变化模态。结果表明:(1)3种分位数降雨阈值均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相比绝对阈值,日降雨量的95%和99%分位数阈值用于研究大雨和暴雨是相对合理的。(2)3种超阈值样本下的中国不同年遇型降雨强度受区域气候环境和地形条件影响,其空间演变特征具有相似性,均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和向北扩张的趋势,但相同年遇型下的降雨强度空间格局在3种超阈值取样方法下差异较大。(3)EOF分析即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在绝对阈值和相对阈值取样下的中国强降雨变化模态具有一致性,前三模态方差解释率可以达到54%以上,且第一、二和三模态的方差解释率均超过10%,分别达到约30%、14%和11%,均表征了中国年际强降雨量的不同变化规律特征,具有明显的气候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新疆环境保护》2012,34(2):8-8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领开发。要借鉴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规划一开始就要按照"两个可持续"要求搞好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编制好规划。确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科学划定"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依据主体  相似文献   
995.
996.
利用造纸污泥灰和生活污泥灰替代部分水泥制备胶凝材料,研究了污泥灰掺量对污泥灰-水泥胶凝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手段对胶凝体系水化产物的矿物组成、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灰掺量增加,胶凝体系抗压强度不断降低,当污泥灰掺量超过40%,试样3 d抗压强度比小于5%。当水泥掺量一定,提高造纸污泥灰的掺加比例有利于胶凝体系早期强度的增长,生活污泥灰可有效提高试样后期强度,但掺量不宜过多。随造纸污泥灰掺量提高,水化产物中氢氧化钙和C—S—H凝胶生成量增大,氢氧化钙晶体由片状发育为板状,紧紧包裹于C—S—H凝胶层状结构中,造纸污泥灰中含有的文石型Ca CO3晶体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可桥接于水化试样微观裂隙两侧,阻碍裂隙的扩展,进而提高胶凝体系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温度、pH、曝气强度、邻苯二酸(Phthalic Acid,PA)及氨氮(NH3-N)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hte,DMP)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降解DMP的最佳温度、最佳PH值范围、最佳曝气强度分别为25℃~45℃、7.0 ~9.0、1.38 cm/s.当PA浓度为100 mg/L、300 mg/L,PA对DMP降解起促进作用;当PA浓度为500 mg/L、800 mg/L,PA对DMP降解起抑制作用.进水中50 mg/L的氨氮浓度对DMP降解的影响不大.本研究中采用的19种运行工况条件中,除曝气强度为0.33 cm/s以外,其他18种运行工况条件下,当运行时间达到300 min时,DMP的浓度都小于1.0 mg/L,因此,当水力停留时间达到5h以上时,温度、pH、PA、氨氮对DMP降解速率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998.
WJ-7型扣件弹条技术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关键技术之一,为研究弹条在实际工作时的应力分布状况和强度,首先采用MTS809电液伺服液压试验机对机械加工后的弹条进行拉伸试验,得出弹条的抗拉强度在1 900 MPa左右;然后采用应变电测法测出弹条各测点在不同扣压力下等效应力值;最后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完整的扣件模型,对扣件弹条进行数值分析。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对比得出弹条扣压力与等效应力呈线性关系且弹条后端大圆弧处是应力最大的危险部位;扣压力为30 kN时,弹条后端大圆弧处等效应力为1 929.5 MPa,超过了弹条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县域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演进规律,在测算2009~2017年我国县域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ArcGIS空间统计模型分析了县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时序演进特征.结果显示:2009~2017年我国县域平均碳排放强度减量波动下降,2017年县域平均碳排放强度为2.02t/万元,仍有较大的削减潜力;县域碳排放强度总体格局呈显著空间自相关,并呈现波动增强趋势;局部格局呈显著的南北和东西分异,热点区呈西进态势,冷点区呈南下北上态势.关键影响因素中省会距离、产业结构、路网密度和人口的重要性高于经济水平、财政收支、绿色专利和开通高铁;时序演进反映,绿色专利、人口总数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性在提升,而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的重要性在下降;其中大部分关键影响因素同碳排放强度呈现非线性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的分离螺母的分离可靠性分析方法。方法 首先,建立分离螺母机构分离动力学模型和极限状态函数。然后,在考虑工作载荷、几何尺寸和药剂燃烧参数等参数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建立分离螺母不同分离阶段的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的可靠性模型。最后,对分离螺母进行可靠性和灵敏度分析,量化工作载荷、几何尺寸和火药燃烧参数对分离螺母机构分离可靠性的重要性排序。结果 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参数依次为火药力、装药密度和预紧力。结论 该方法能够准确描述不确定性因素对分离螺母分离过程可靠性的影响,提升分离螺母机构分离可靠性定量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可为分离螺母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