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266篇
安全科学   259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676篇
基础理论   136篇
污染及防治   131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22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了降低火灾环境下储罐内部介质热响应及储罐失效试验研究的成本和风险,更好地为储罐事故的预测预防提供模拟依据,利用Fluent 12.0软件对密闭容器内部介质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模拟,给出了内部介质在受热和冷却条件下相变的控制方程;通过考虑内部介质气化热随温度的变化及饱和温度与区域单元压力之间的关系,编写了内部介质在受热和冷却条件下质量和能量源项的用户自定义函数(UDF);通过对部分参数进行简化,分别给出了喷射火和池火条件下丙烷储罐热响应模拟的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储罐热响应各主要参数(内部介质温度、壁面温度,储罐内部压力)的误差在喷射火条件下低于15%,在池火条件下低于12.4%.这表明模拟所需源项UDF正确,可以用于现实储罐热响应的模拟.  相似文献   
112.
采用微波诱导热解法制备低成本落叶吸附剂,以实现落叶的资源化利用.以碘吸附值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微波诱导热解法制备落叶吸附剂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热解时间与微波功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热解功率增加时,可适当缩短热解时间.落叶吸附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热解时间4.04 min,微波功率488.72W,氯化锌质量分数27%.落叶吸附剂以微孔吸附为主,BJH孔径分布较窄,孔容最高峰对应的孔径在1.9 nm左右,Langmuir比表面积为769.61 m2/g.  相似文献   
113.
针对水平拉索的非线性参数共振问题,首先将桥面简化为集中质量块,建立拉索在桥面谐波位移激励下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并考虑拉索前2阶模态组合的影响,进而推导索-桥耦合的无量纲非线性运动方程组,最后以实际斜拉桥工程的拉索为例,对拉索发生参数共振的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当桥面质量块无量纲固有频率Ω3与拉索1阶无量纲固有频率Ω1M之比为2∶1时,拉索的前2阶模态位移和质量块均出现"拍"振现象,且以第1阶模态为主振动模态;而当桥面质量块无量纲固有频率Ω3与拉索2阶无量纲固有频率Ω2M之比为2∶1时,仅有第2阶模态位移和质量块出现"拍"振现象,拉索以第2阶模态为主模态振动,此时第1阶模态位移未出现"拍"振现象;考虑前2阶模态组合时,当质量块的激励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满足参数共振频比关系2∶1时,系统将发生大幅"拍"振现象,且第1阶主模态的位移响应要远大于第2阶主模态的位移响应。  相似文献   
114.
采用UV/Fenton联合技术处理头孢美唑酸生产废水,基于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研究初始p H值、H2O2/Fe2+摩尔比及紫外光照射时间各自变量的单独作用及交互作用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对回归方程求解和响应面分析,建立数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p H值、H2O2/Fe2+摩尔比、紫外光照射时间及p H值与紫外光照射时间的交互作用对COD去除率存在显著影响。得到联合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紫外光照射时间90.00 min,p H值3.94,H2O2/Fe2+摩尔比3.94。在此条件下,预测废水的COD去除率为88.74%。进行验证试验,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具有良好一致性,偏差为0.10%。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定位监测和样品跟踪采集,在旱季对喀斯特小流域连续20天无前期降雨的一场暴雨(累计降雨量64mm)水文水化学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降雨事件(8.5mm)未能引起溪流水位、电导率及温度的明显变化,而当累计降雨量达到35.5mm后溪流水开始响应。此后,溪流水文水化学参数对降雨快速响应,除硝态氮外,电导率(EC)、δ18 O、Ca2+迅速降至最低值,雨水稀释作用对其水化学变化起主要作用。通过对溪流新旧水比例进行划分发现,降雨前期和后期,溪流以旧水补给为主,而在水位快速上涨阶段,新水比例达到34%左右。两次降雨过程中,在溪流水水位升高的情况下,水体中硝态氮浓度仍然表现出高于雨前浓度的趋势。该研究为该区旱季小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物防治方面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对东滩植被带光量子通量密度的调查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带与海三棱藨草带光量子通量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值分别为1 570和1 556μmol/(m2·s)。光照对两物种的生长、繁殖等植物行为的影响只取决于其对光照的利用能力和效率;在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混生带,到达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效应达63%,表明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具有强的遮荫作用。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生长,在混生带,海三棱藨草生长速率降低,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减少,植株高度增加。因此,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作用,抑制了海三棱藨草在中潮滩的更新过程,因而也是造成海三棱藨草生境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7.
为解决抑尘剂多功能组分优选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提出基于响应面法(RSM)的抑尘剂配比优化模型,在分析影响因素与响应值、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响应面的变化特征获得抑尘剂的最优配比。采用星点设计法,以润湿、保湿、黏结组分的体积分数为自变量,以粉尘沉降时间、失水率和风蚀率为因变量,在室内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多元线性方程拟合和方差分析,获得最优配比的预测结果,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星点设计—RSM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偏差小于6.0%,优选组相比对照组(水)而言,粉尘沉降时间缩短23倍,失水率和风蚀率分别降低3.00%和2.64%,说明优选组具有优良的润湿、保湿和黏结性能,证明所构建的优化模型对抑尘剂多组分非线性优化问题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118.
西江溶解有机碳的输送对典型洪水过程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5年6月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期间及其前后的溶解有机碳(DOC)进行连续采样分析.结果表明,DOC浓度对流量变化的响应不敏感(n=43,R2=0.23,p>0.05),尽管流量有6~7倍的变化,但DOC浓度的变化不到30%.洪水前夕、洪水期间及洪水过后DOC平均浓度逐渐降低,且洪水过后西江下游各个采样点的DOC浓度明显低于洪水前夕.DOC的输出量主要受地表径流深度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DOC荷载通量与流量密切相关,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DOC的输出量,洪水期间DOC的输出量为4.5×1010g.  相似文献   
119.
研究微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能更好地了解动力学扩散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竞争吸附实验,采用微界面作用模式识别多元重金属离子铅、铜和镉在泥沙颗粒上的扩散模式,探究多元重金属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规律,剖析多元竞争体系下的微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结果显示,10 min前,多元竞争体系下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较大,为快速吸附阶段,与扩散速率较大的膜扩散过程对应.10 min后,离子的液相浓度波动变化,吸附速率变化呈“N型”、“倒N型”、“W型”和“倒W型”特征,吸附解吸交替进行,不同竞争体系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不同,进入孔隙的时间存在差异,此阶段为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并存,不同竞争体系的离子的颗粒内扩散时间不一致.60 min后, 离子的液相浓度较稳定和吸附速率较小,微界面作用趋于稳定,为扩散速率较小的颗粒内扩散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多元竞争体系的微观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0.
任志强  李冬  王文强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1):5100-5107
为探究侧流游离亚硝酸(FNA)处理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策略相关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在颗粒-絮体复合系统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中,采用批次试验探讨污泥沉降时间、FNA处理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相关功能菌活性的影响,针对性抑制NOB活性,降低FNA对功能菌活性影响。结果显示,沉降时间影响处理污泥中功能菌群活性,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排出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AnAOB)活性逐渐减弱。沉降1min后进行排泥排出了大部分NOB并且反应器内保留了尽可能多的AnAOB,此时排出的污泥中AnAOB、氨氧化菌(AOB)和NOB的相对活性分别为15.79%、54.55%和68.63%。综合FNA对NOB和AOB活性的影响,采用0.6mg/L的FNA抑制12h后AOB活性为38.71%,而NOB活性仅为12.5%。响应曲面分析结果显示,FNA处理时间、处理浓度是影响NOB、AOB活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