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7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686篇
安全科学   665篇
废物处理   56篇
环保管理   148篇
综合类   1615篇
基础理论   342篇
污染及防治   325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18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以无机硫(S2-为目标污染物,从北京东沙河黑臭水体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氧化S2-的土著硫氧化菌,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命名为Stenotrophomonas sp.sp3.菌株sp3在温度25℃,初始pH值7.0,初始葡萄糖浓度0.25%,初始菌浓度1.00g/L时,菌株sp3对S2-的氧化率最高.在此适宜条件下,反应60h后,菌株sp3对S2-的最高氧化率达到86.6%.S2-的浓度在整个氧化过程中持续下降后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产生了S0,S2O32-,SO32-以及SO42-这4种其它存在形态的硫.随着S2-被氧化,SO42-的浓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推测菌株sp3主要是通过副球菌硫氧化途径(PSO)将非稳定态的S2-逐步转化为稳定态的SO42-.在此代谢途径中,一部分S2-被氧化为S0,另一部分S2-则直接氧化为SO32-;S0与SO32-可自发反应生成S2O32-,而S2O32-发生歧化反应再释放出SO32-和S0;反应生成的部分SO32-继续直接氧化为SO42-.菌株sp3在黑臭水体的水质净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在南方某填埋场埋深5~30m范围内取6组重约5kg的试样,对其进行筛分与分拣,研究垃圾颗粒组成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垃圾试样进行染色切片,对比分析上覆压力对垃圾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埋深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细颗粒(0D,即粒径<2cm)所占比例最大,几乎均超过50%,粗粒中2D颗粒所占比例最高,而塑料在2D颗粒中占比最大;随着荷载的增大,细粒含量增加,大孔隙和优先流通道减小.上覆压力主要通过减少垃圾内部孔隙通道,进而减小渗透系数;2D颗粒在荷载的作用下能定向排列,使渗流路径发生曲折,进而导致渗流各向异性.2D颗粒的定向排列是垃圾渗流各向异性产生的关键因素,其中塑料又是其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3.
电弧离子镀TiN涂层沉积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优化电弧离子镀沉积TiN涂层的制备工艺,分析不同N_2/Ar条件对涂层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强化和研究TiN涂层的优异性能。方法采用带有附加线圈磁场的电弧离子镀技术在不同N_2/Ar条件下制备TiN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超景深显微镜、维氏硬度计、薄膜应力仪和高温摩擦机观察涂层微观结构、测试力学性能。结果随着N_2/Ar流量比的增加,涂层表面形貌得到改善,大颗粒的数量和尺寸明显减少,表面变得光滑致密。TiN涂层的生长取向由沿(110)晶面择优生长,逐渐转变为沿(111)晶面择优生长。涂层显微硬度呈上升趋势,硬度最高为2260HV;当N_2/Ar流量比为2:1时,摩擦系数最低为0.71,磨损率最低为1.5×10~(-2)μm~3/(N·μm),磨痕边界清晰,大颗粒和磨屑较少。结论当N_2/Ar流量比为2:1时,TiN涂层结构致密,且具有最佳的各项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太赫兹波在非均匀磁化等离子体中的衰减特性。方法 运用WKB近似法分析太赫兹波斜入射非均匀磁化等离子体后的衰减特征。结果 当入射角度增大时,衰减增大;当碰撞频率增大时,衰减变小;外加磁场强度增大时,衰减的最大值向着太赫兹波频率较高的方向移动;电子密度峰值增大时,衰减增大。结论 可以通过调节外加磁场强度、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使得太赫兹波在等离子体中传播的过程中衰减发生变化,为太赫兹雷达反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熊欢  范鹤  高俊峰  刘磊 《环境工程》2019,37(5):39-44
采用过磷酸钙-水泥(SSPC)及水泥(OPC)固化稳定铅(Pb)重金属污染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UCS)、毒性浸出(TCLP)试验研究了铅污染土固化体的力学和浸出特性,并通过形态提取(BCR)分析了固化体中铅赋存形态,结合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运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了重金属的潜在风险程度。试验结果表明:过磷酸钙-水泥(SSPC)和水泥均可显著降低固化体中铅浸出特性,过磷酸钙-水泥(SSPC)固化体的浸出浓度远低于水泥固化体,当过磷酸钙添加量分别为5%和10%时,固化体中铅浸出浓度低于GB/T 5085. 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形态提取试验表明:水泥(OPC)和过磷酸钙-水泥(SSPC)均可促使Pb从活性态(弱酸提取态)向较稳定态(可还原态、残渣态)转化,但过磷酸钙-水泥(SPCC)固化体中残渣态Pb的含量较高。基于改进BCR法获得F1(弱酸态)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了固化后污染土中铅的生态风险等级,对比未固化土,生态风险等级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996.
以商业SCR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探究SO_2氧化转化规律及其对SCR催化剂的影响,并用BET、NH_3-TPD、H_2-TPR、XRD、XPS、DRIFT等方法表征反应前后催化剂表面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和O_2体积分数的增加,SO_2氧化转化效率升高;随着SO_2初始浓度和空速的增加,SO_2氧化转化效率降低。SO_2发生氧化后,商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减小,催化剂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整体增加且其氧化还原活性略微降低。由于SO_2与催化剂相互作用,催化剂表面的元素价态发生一定的迁移,且产生了金属硫酸盐(OSO),消耗表面羟基。同时SO_2与V~(5+)反应使其转化为V~(4+)。可为进一步进行催化剂安全运行和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为得到高效原油降解菌,从天津大港油田废弃钻井附近的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原油降解菌YQJ-1.经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鉴定分析,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环境因素对该菌株生长和原油降解特性的影响,并对动力学和烷烃降解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在35℃,pH为8,接种量为10mL,氮源为酵母浸粉时降解效果最佳;且1~5 g/L的原油降解与一级动力学模型一致,原油浓度为5g/L时的降解率高达77. 58%,石油降解半衰期仅为4. 93d; GC-FID分析发现,YQJ-1对链长C_(11)—C_(25)的烷烃平均降解率达到87. 84%。该研究为未来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98.
秋冬交替季节白洋淀沉积物有机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白洋淀沉积物中有机质释放对秋冬交替季节淀区水环境的影响.将白洋淀分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村落密集区、淀中村区和出淀口区五部分,在20个代表性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采用光谱学方法表征样品中有机质特性,并研究氮、磷的溶解释放特征.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淀中村区和出淀口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腐殖化和芳香化程度较高,主要为陆源可见光类腐殖酸组分(C1)、海源可见光类腐殖酸组分(C3)和紫外光类腐殖酸组分(C4);而在旅游区和村落密集区,有机质的腐殖化和芳香化程度较低,主要为类色氨酸组分(C2),表明这些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大.②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参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沉积物中有机质特征;类色氨酸组分的荧光强度与沉积物中w(TN)和w(TP)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出同源性特征.③与以类腐殖酸为主要成分的沉积物样品相比,氮、磷更易从以类蛋白为主要成分的沉积物中释放.研究显示,秋冬交替季节白洋淀沉积物中有机质以类蛋白和类腐殖酸为主,且类蛋白具有促进共存氮、磷溶解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温度对SCSC-S/Fe复合系统脱氮除磷及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温度对纤维素类降解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影响,分析了固相纤维素碳源玉米芯+硫铁填料脱氮除磷复合系统(solid carbon source of cellulose and sulfur/sponge iron process,SCSC-S/Fe复合系统)在不同温度下脱氮除磷效果,通过扫描电镜(SEM)和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应前后玉米芯表面结构及微生物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从15、20、25℃升高到30℃过程中,该系统TN平均去除率从78.88%增加到92.70%、TP平均去除率从82.58%增加到89.15%;反应后玉米芯表面以球状和杆状微生物为主;纤维素类降解菌所占比例在30℃比20℃时高出11.01%,而反硝化细菌所占比例降低了21.26%.可见,纤维素降解菌比反硝化细菌对温度更敏感,受温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00.
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脱氮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采用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深度处理脱氮,针对不同初始总氮浓度的模拟废水,基于序批式间歇反应器的小试实验,探讨了包埋颗粒的脱氮效果及其微生物种群特性.结果表明,在包埋颗粒的体积投加率为10%,实验水温为10~15℃,DO为2~4 mg·L~(-1)和初始COD浓度为80~100 mg·L~(-1)条件下,不同初始总氮浓度(10~45 mg·L~(-1))和C/N比(1.78~10)的各反应器中,稳定期包埋颗粒的最大总氮去除负荷为7.78~23.18 mg·(L·h)~(-1).扫描电镜发现,包埋颗粒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且颗粒内部与表面均存在微生物附着生长,已成为微生物的良好载体.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较初始包埋污泥,包埋颗粒内部与表面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包埋颗粒内微生物多样性良好,颗粒中脱氮菌属优势明显.包埋颗粒中存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属,提升了包埋颗粒内非传统生物脱氮途径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