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530篇
基础理论   183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施工工艺、新型的生态防护技术与传统的边坡防护相比较,具有投资省、见效快,且能稳定表层边坡,综合造价仅为客土喷播植草的50%~60%,能在短期内使边坡整体环境景观效果与周边协调一致,尤其适宜于对客土喷播植草难以成活的极陡边坡(坡率大于1∶0.75)的生态防护,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且成本低、效果好的新的生态防护模式.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是常张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措施的典型代表,对今后我省山区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向膜生物反应器内投加40 g·L-1粉末活性炭处理尾水,运行效果良好.排泥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流量和曝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膜污染的进程,粉末活性炭吸附降解了一些易引起膜污染的有机物,改变了污泥的性质,使膜通量得到改善.气洗和反冲洗能很好的维持膜通量,离线清洗可使膜通量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93.
本文主要根据区域经济立足资源,突出重点,综合开发,协高发展的总体战略,按开发项目的重点和时序分别讨论资源开发的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94.
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星云湖的生态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导致其污染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加速水质恶化的主要内在因素.在2000年3月湖泊水生生态演替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湖泊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星云湖湖滨带生态建设与水生植被恢复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95.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通过调整运行条件诱导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颗粒污泥,实现反硝化过程和聚磷过程的有效结合。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DPB颗粒污泥对COD、TP、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系统具备缺氧条件下同步反硝化聚磷的能力。获得的DPB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1.0~2.0mm,平均沉速为50~70m/h,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沉降性能,有利于减小污泥处理负荷,提高脱氮除磷效率。DPB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多糖和蛋白质分别为从原接种污泥的21.58、11.22mg/g提高到56.32、34.15mg/g;搁置30d后的DPB颗粒污泥,可在SBR重启30d内恢复原有活性及反硝化聚磷效果。  相似文献   
96.
广州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周围植被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对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如何进行生态恢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对超负荷运转中的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植被现状进行了调查,测算了物种量、覆盖度、污染状况等。同时运用植被覆盖度、结构、物种量和相对物种量等级评价以及对Zn、Cd等6种污染物的质量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填埋场场区及灌区内有轻度污染,而场外与灌区外则相对较轻或无污染。  相似文献   
97.
长期储存亚硝化絮状污泥活性的恢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长期储存亚硝化絮状污泥的脱氮性能,采用CSTR反应器,接种4℃下储存了10个月的亚硝化絮状污泥,考察其活性恢复性能,并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控制DO为0.4~0.8mg·L~(-1)、pH值8左右、温度为(30±1)℃等条件,长期储存亚硝化絮状污泥的活性可以在15 d内迅速恢复,氨氮去除率和亚硝积累率均达到90%以上;此外,污泥颜色由接种初期的灰黑色迅速恢复至棕黄色,SVI值显著降低,MLVSS/MLSS升高,EPS含量明显增加.随着亚硝化性能的恢复,厌氧、发酵微生物被洗脱,Nitrosomonas等氨氧化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同时,Nitrospria等硝化菌的生长得到了有效抑制.经历长期储存的亚硝化絮状污泥可作为实现短程硝化快速启动的接种污泥,更有利于短程硝化工艺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8.
多模型耦合已经成为国内外模拟LUCC有效途径之一。论文通过如下步骤阐明宏观耕地撂荒格局和微观主体行为间的互动机理。首先,将微观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纳入其决策,构建有限理性多智能体决策模型(Multi-Agent System,MAS);其次,通过SNNS平台的训练学习以及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验证土地转换模型(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LTM)模拟研究区宏观撂荒格局的有效性;最后,依据多模型耦合机理,耦合MAS模型与LTM模型,形成耕地撂荒模拟模型(Cropland Abandonment Simulation Model,CASM),并基于研究区耕地撂荒的实际数据,探讨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与2013年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对比,CASM模型的PCM(Percent Correct Metric)系数为71%,比单独利用LTM模型的模拟精度提高3%,不仅表明CASM能够较好地模拟分析米脂县耕地撂荒空间格局分布,而且可有效揭示宏观耕地撂荒格局的微观驱动机理;同时,文章指出未来研究中要考虑政策和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不同层次主体决策对撂荒的影响,以此来提高模型对现实耕地撂荒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9.
不同基质浓度对ANAMMOX菌短期储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雪健  张杰  李冬  曹正美  郭跃洲  李帅 《环境科学》2018,39(12):5587-5595
在15℃±1℃条件下,将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分别置于基质浓度为0、60、120 mg·L~(-1)添加比例为1∶1的NH+4-N和NO-2-N环境中短期(15 d)储存,探究不同基质浓度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短期保存及恢复的影响.经过短期储存后进行恢复实验,结果表明,1、2、3号反应器(分别对应0、60、120 mg·L~(-1)基质浓度中储存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中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分别下降41. 8%、17. 4%、33. 4.%,1、3号分别由于过度内源呼吸和高基质浓度抑制,导致活性下降较大,2号反应器由于基质浓度相对合适,避免了过度内源呼吸和高基质浓度抑制,使得菌种活性在该基质浓度下保留较好;储存期间,3个反应器内均发生内源呼吸消耗自身有机物的情况,导致EPS含量下降50. 9%、41. 7%、23. 7%和粒径下降31. 6%、16. 7%、8. 2%,表明在基质匮乏期菌体通过内源呼吸的方式维持自身的活性,较高的基质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内源呼吸过程;在恢复期间,3个反应器分别经过15、10、7 d实现脱氮性能和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恢复,表明同菌种增殖富集相比,原系统通过菌种活性增强的方式脱氮性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0.
污水厂进水或厌氧单元出水中的硫化物会对污水处理工艺的硝化反应过程产生潜在抑制作用,认识和调控硫化物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对污水厂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硝化过程对于保障污水工艺氮的去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硫化物对亚硝化过程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相关影响过程的特征和发生机制.同时,选择不同典型浓度范围的硫化物和不同存在状态对亚硝化过程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硫化物浓度由10 mg·L~(-1)提高到30 mg·L~(-1),氨氧化抑制率由16.3%提高到40%,但随着硫化物浓度进一步升高,氨氧化抑制率上升并不明显.进一步通过硫化物对羟胺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硫化物导致羟胺氧化速率下降要大于氨氧化阶段.同时系统内硫化物耗尽后,氨氧化反应和羟胺氧化反应均不能完全恢复.铁盐作为常见的硫化物去除剂,铁盐加入后并未能够有效消除硫化物对亚硝化过程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