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5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16篇
安全科学   250篇
废物处理   667篇
环保管理   996篇
综合类   3541篇
基础理论   282篇
污染及防治   237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349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63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中国再生资源》2009,(10):41-41
资源循环利用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资源再生》(月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以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科技进步,加快全国循环经济建设的信息传播为宗旨,重点宣传中国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方针政策,介绍和推广国内外资源再生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介绍期货知识,促进资源再生利用行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贴近企业、贴近读者、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再生资源》2009,(11):29-29
受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委托,2009年11月5-6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商务部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评审会。此前,中再生协会分别于2009年9月24-25日和10月23日组织了对13个集散市场试点和5个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评审会。  相似文献   
993.
潘三矿系淮南矿业集团潘谢矿区首期规划的7对矿井之一.矿井原设计能力3.0 Mt/a,服务年限129年,.1991年11月建成投产,2002年核定生产能力3.5 Mt/a.根据国家发改委2004年新批准的<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潘谢矿区总体开发规划>,目前潘三矿正在实施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完工后,矿井原煤生产能力及选煤厂人洗能力将提高到5 Mt/a.目前改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2008年矿井实际年产量达到4 Mt以上.  相似文献   
994.
Humic acid is an important pool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Generally,the presence of refractory humic matter in aquatic systems would decreas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d and hence control the bioaccumulation of Cd in benthic animals.In the present work,we applied a suspending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fractions of humic acid as Cd sources for the bivalve Meretrix meretrix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bio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d adsorbed on di...  相似文献   
995.
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开发利用过程调控机理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论文总结了195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在1950—1978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为主,丰硕的考察成果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2000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并重的格局,完成的一系列考察报告为区域发展指明了路径,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00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更加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更加注重世界资源研究,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全球范围;更加注重机理过程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流动、资源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开拓;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展望未来,我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①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③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④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⑤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96.
洱海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好氧间歇淋洗培养法,对洱海流域内的农田、菜地土壤样品培养2周,研究土壤氮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2周氮矿化量平均为65.54mg/kg.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氮矿化量的平均值为露地菜田粮田大蒜田.土壤氮素矿化以硝态氮为主,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氮矿化同全氮、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负相关;氮矿化与无机氮含量、C/N之间无显著关系.全氮、有机质和pH值是影响该流域农田土壤矿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7.
广州市污水污泥中的重金属及其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广州市6种污水污泥中重金属(Zn,Cu,Pb,Cr,Mn和Ni)质量分数及其存在形态,并对污泥农业利用过程中施用的最大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广州不同来源污水污泥中.(Cu),w(Zn),w(Mn)和,(Ni)较高,变幅较大,而w( Ph )和w( Cr)低.除一种污泥中w(Cu)超标外,其他重金属基本符合国家农用控制标准(G1318918-2002),但所有污泥中重金属质量分数都超过广州市农田土壤平均值.不同重金属以及同一重金属在不同污泥中的形态分布也不同,其中Zn,Mn和Ni的潜在迁移性强,Cu和Cr中的还原态占有很大的比例,污泥中Pb主要以还原态和残渣态存在.根据广州市主要旱地赤红色土壤静态环境容量和动态环境容量计算表明,污泥农用过程中Cu和Zn是主要监控污染元素,不同来源污泥的最大施用量有明显差异.为保证土壤环境的安全,建议将Cu和Zn作为控制城市污水污泥农用过程中最高施用量的计算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机理、过程和效应,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给城市发展的压力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从3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①研究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②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相关理论、集约利用评价、集约利用驱动机制、集约利用效应、集约利用途径;③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基于过程的动态模型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多尺度、多层次、时间序列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应加强基础理论、机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计量分析、空间分析和动态模型应用。  相似文献   
999.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促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劳动力城乡流动会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行为,继而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为理解这一过程对于农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文章首先综述了城乡劳动力流动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并总结了国内外劳动力流动对农地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尚需研究的若干学术问题,即在方法上需要建立劳动力流动-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重视农户尺度研究,注重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ntegrated modeling approach for planning the size and the oper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maximizing reten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 loads and reservoir water-quality improvement at a catchment scale. The experimental field-scale wetland systems (four sets, 0.88 ha each) have been in operation since 2002, where water depth was maintained at 30–50 cm and hydraulic loading rate was at 6.3–18.8 cm/day. The wetland system was found to be adequate for treating polluted stream water with stable removal e ciency even during the winter. The integrated modeling system (modified-BASINS) was applied to the Seokmoon estuarine reservoir watershed and calibrated with monitoring data from constructed wetland, stream, and reservoir. The calibrated integrated modeling system estimated that constructing wetlands on 0.5% (about 114 ha) of the watershed area at the mouth of reservoir could reduce 11.61% and 13.49% of total extern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respectively. It also might improve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of the reservoir by 9.69% and 16.48%, respectively.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about 0.1%–1.0% of the watershed area should be allocated for constructed wetland to meet specified water-quality standards for the estuarine reservoir at the polder area where land use planning is relatively less complic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