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63篇
基础理论   18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沉水植物对鱼卵孵化和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草覆盖度在50%以下时,鱼卵的孵化率与无水草组相比并无实际区别,而当水草覆盖度达到75%时,并没有提高鱼卵的孵化率.鱼卵的孵化与水温、溶解氧、水质等均有一定关系.沉水植物通过影响水质指标从而间接地影响鱼卵的孵化.在短时间内,无水草组各项水质条件与水草覆盖度为25%及50%组并无实质区别,而过多的沉水植物通过影响光照和pH而对鱼卵的孵化产生不利影响.当水草的覆盖度为25%和50%时,仔鱼的成活率高、畸形率低、平均体长和体重都较高.沉水植物表面存在着能为仔鱼所摄取的大量周丛生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间接地影响仔鱼的体长、体重等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312.
硒,砷联合致畸作用的体外全胚胎培养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体外全胚胎培养模型探讨在硒和砷共存环境下,对旋转培养48h的大鼠胚胎(9.5d)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态分化所产生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硒,砷联合毒性的主效应呈相互相拮抗的(P=0.0001)。除细胞干重指标外,其它反映胚胎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态分化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砷在高剂量在(3.0μg/mL0,硒(0.5 ̄2.0μg/mL)对砷的毒性无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313.
采用PCR技术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扩增出维生素C过氧化物酶基因 (apx)的部分cDNA序列longan1及NADH脱氢酶基因(nad2)的部分cDNA序列longan31,其中longan31是首次从体胚中克隆到的NADH脱氢酶基因(nad2).杂交结果显示,longan1与胚性愈伤组织和球形胚的RNA具有明显杂交信号,说明longan1在胚性愈伤组织和球形胚阶段特异表达. 图 3参 19  相似文献   
314.
鱼类和两栖类胚胎幼体慢性毒性短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鲤鱼和黑斑蛙进行了丙烯腈、乙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等4种污染物的鱼类和两栖类胚胎幼体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污染物对鲤鱼的慢性毒性值分别为2.26、556、28.3和1131mg/L,已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对黑斑蛙的慢性毒性值分别为2828、56.5和4525mg/L,说明采用胚胎幼体试验能够有效地预测污染物的慢性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315.
乙草胺与Cu,Zn对发光菌和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乙草胺与Cu,Zn(以毒性单位配比为1∶1,1∶4和4∶1以及1∶1∶1构成的二元或三元混合体系)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和斑马鱼(B.rerio)胚胎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AI)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同种物质混合毒性配比不同时,对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混合体系对发光菌和斑马鱼胚胎表现出不同的联合毒性效应,乙草胺与重金属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主要以拮抗为主,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则主要以协同为主,说明受试生物不同,其对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316.
采集长江口表层水体样品,测定了样品中菲的含量,得到菲含量为13.55~91.73ng/L。据此,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斑马鱼暴露在浓度为50.0ng/L的菲水溶液中36d,研究了其对受试鱼鳃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均受到了损害,主要表现为鳃小片上皮细胞肿大和水肿;部分肝细胞出现肿大、细胞质中出现空泡。表明长江口表层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菲污染,长江口表层水体中的菲含量已经对鱼体的鳃和肝组织产生了毒性,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317.
全氟辛酸(PFOA)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生态系统多介质环境中广泛分布,其对水生生物的致毒机理备受关注.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PFOA(0.05、0.1、0.5和1 mg·L-1)在7 d和14 d两个不同暴露时间段对斑马鱼脾脏的损伤效应及对白介素指标IL-1β、IL-4和IL-2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PFOA能够明显导致斑马鱼脾脏损伤,脾脏细胞呈现细胞膜皱缩和空泡化等特征.PFOA能够明显干扰斑马鱼脾脏白介素的表达.对于7 d暴露组,IL-1β和IL-4在m 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IL-21的相对表达量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不断上升.对于14 d暴露组,IL-1β和IL-21在m 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IL-4的相对表达量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不断上升.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当暴露时间为7 d时,IL-1β表达量与IL-4表达量的相关系数为0.53;当暴露时间为14 d时,IL-1β表达量与IL-21表达量的相关系数为0.50,这说明PFOA诱导不同时间段后,斑马鱼脾脏IL-1β的表达量分别受IL-4和IL-21表达的影响.综上,本研究证实全氟辛酸能够通过诱导白介素表达的紊乱而导致斑马鱼免疫系统损伤,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特征.白介素IL-1β、IL-4和IL-21可以作为监测PFOA对水生生物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18.
采用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针对斑马鱼的代谢能力,进行3种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的暴露实验。实验选取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含量作为评判斑马鱼代谢能力的指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暴露时间的改变,GST活性和MDA含量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实验前3 d,GST酶活性在不同浓度下都呈现出显著增长。但是MDA的含量在第1天达到顶峰,随后都呈现出下降趋势。由结果可得,MDA含量指标对磺胺类药物的毒性更加敏感,其指示作用更优于GST活性指标。同时,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磺胺嘧啶作用下的GST酶活性和MDA含量都呈现更加明显的变化,因此实验推断磺胺嘧啶会对水环境具有更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319.
为明确链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暴露于10%、30%、50%和70%体积百分比的链霉素生产废水中,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第3、6、9、12和15天检测斑马鱼肌肉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两种生化指标,考察链霉素废水对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组(10%体积百分比)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均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在中浓度组(30%和50%体积百分比)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基本维持在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GSH活性变化反复,其中30%体积百分比试验组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表现出抑制—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50%体积百分比试验组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表现出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高浓度组(70%体积百分比)废水对斑马鱼的毒害作用比较明显,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同样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结果分析表明:斑马鱼暴露在10%~70%体积百分比的链霉素生产废水中15d,其肌肉组织中POD活性不如GSH含量敏感,在10%体积百分比链霉素生产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变化呈现出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在70%体积百分比链霉素生产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变化呈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由此说明斑马鱼已受到污染胁迫并产生应激反应,其中70%体积百分比的链霉素生产废水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最强,表明鱼体已受到较大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20.
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研究海南某污水处理厂出水经氯胺、二氧化氯、次氯酸钠、臭氧和紫外几种消毒处理后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利用胚胎毒性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危害分级方法及其指标体系,评价消毒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消毒处理前的二沉池出水未产生胚胎发育毒性效应,但经次氯酸钠、氯胺、臭氧、二氧化氯对再生水消毒处理可使斑马鱼胚胎出现卵黄囊异常、心跳减缓、色素沉积减少、孵出延缓和卷尾等毒理反应;不同消毒方式处理的再生水可致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增加,胚胎毒性依次为:二氧化氯紫外紫外+次氯酸钠=二沉池出水(不消毒)氯胺=紫外+氯胺臭氧次氯酸钠;不同消毒方式的危害分级为:二氧化氯和紫外消毒构成轻微危害,危害等级为I级,紫外+次氯酸钠、紫外+氯胺、氯胺消毒构成中度危害,危害等级为II级,次氯酸钠危害较强,其危害等级为III级;化学消毒剂与紫外线组合消毒可降低再生水消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