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49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61篇
环保管理   138篇
综合类   1183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30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SBR法降解有机物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922.
青霉素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应用“序批式瞬时曝气厌氧消化(ASBR)”工艺能够避免因钠离子的大量存在对厌氧消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保证厌氧消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23.
张杰  劳会妹  李冬  魏子清 《环境科学》2020,41(1):360-367
间歇曝气中停曝时间对于NOB的抑制是积累亚硝酸盐的关键,为探究曝气频次相同、停曝时间组合不同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运行,在25~28℃,接种好氧颗粒污泥于SBR(R0)反应器中,通过间歇曝气与DO限制驯化为亚硝化颗粒污泥,采用3组规格相同的SBR反应器(R1、R2和R3)分析停曝时间组合(3 min∶3 min、4 min∶2 min和2 min∶4 min)对亚硝化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R1、R2亚硝酸盐积累率较高,平均亚硝酸盐积累率分别为89%和95%,R3亚硝化性能较差,运行周期末期亚硝酸盐积累率仅为57%.结果表明,在停曝时间为2~4 min下,停曝时间越长,越有利于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同时可保持良好的亚硝化性能;停曝时间小于2 min时,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不能完全实现,致使其运行效果倾向于连续曝气,失去了间歇曝气的环境优势,NOB菌得不到抑制,颗粒污泥呈现解体的趋势,导致亚硝化性能恶化;此外,较长曝气时间会有助于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发展,停曝时间越长,PN/PS值越高,有利于颗粒表面疏水性的增强,污泥沉降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924.
李冬  魏子清  劳会妹  李帅  张杰 《环境科学》2019,40(12):5456-5464
为实现低C/N城市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采用SBR反应器以厌氧/好氧(A/O)为运行方式,在保持总曝气量900 L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曝气策略[将均匀曝气2. 81 L·(h·L)-1改为先高强度4. 22 L·(h·L)-1后低强度1. 88 L·(h·L)-1的"高/低曝气"和先低强度1. 88 L·(h·L)-1后高强度4. 22 L·(h·L)-1的"低/高曝气"].试验考察了不同曝气策略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及污泥特性.结果表明,高/低曝气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出水NH_4+-N、NO_2--N、NO_3--N和TP浓度分别为0、0. 15、8. 12和0. 04 mg·L~(-1),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78. 33%和99. 19%,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作用明显,SNED率为77. 08%.且相比于均匀曝气,系统硝化速率及反硝化速率均增加,反硝化速率(以N/VSS计)达到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最大值,为14. 33 mg·(g·h)-1,同时颗粒污泥密实度、沉降性能及稳定性提高,污泥容积指数(SVI)为23. 49 m L·g~(-1).调整曝气策略为低/高曝气后,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变差,TN和TP去除率均降至最低,分别为51. 26%和58. 32%,但此时系统硝化性能最佳,氨氧化速率和硝酸盐生成速率均达到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最大值,分别为14. 92 mg·(g·h)-1和7. 50 mg·(g·h)-1,同时颗粒污泥中丝状菌大量繁殖、结构松散、沉降性及稳定性均变差,SVI升至40. 76 m L·g~(-1).故采取高/低阶梯曝气策略有利于AGS系统高效脱氮除磷及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925.
采用稀土镱掺杂锡锑(Ti/SnO2-Sb-Yb)作为阳极催化氧化吡啶废水,探讨了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极板间距、pH、初始吡啶浓度5个参数对吡啶降解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吡啶降解的反应动力学和能耗.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50 min,吡啶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96.8%和85.62%;在该反应体系下,吡啶的降解符合...  相似文献   
926.
曝气管路布置与曝气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曝气系统的优劣以及运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正常运转费用,有的甚至影响到整个污水处理厂系统运转的成败。"目"字型管路以回流管路方式改变以往的布气管路布设,避免了局部管路短路现象,阻力损失小,溶氧速度快,为鼓风曝气器系统提供了一种降低能耗的布管方法,为污水厂节能降耗提供了较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7.
伴随当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质量。曝气生物滤池属于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其特点在于操作的过程中相对较为简单,而且具有较高的效率,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维护的过程中不会消耗过多的费用。这种技术不但可以独立运行,还可以有效地结合传统的储物方式,让水资源的再生实现。本文针对污水处理中曝气生物滤池的使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8.
李冬  曹思雨  王琪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0):4588-4596
实验选用3个SBR反应器接种污水厂活性污泥,R1采用高表观气速(SGV)连续曝气,R2采用低SGV连续曝气,R3采用低SGV间歇曝气,在低碳氮比的实际生活污水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探究不同SGV曝气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经过120d的培养,R1、R2和R3中颗粒粒径分别为(754±78),(812±86),(1183±93)μm,R3的脱氮除磷效果优于R1和R2.结果表明,应用低SGV间歇曝气策略在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中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性能良好,且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DPAO)占聚磷菌(PAO)比例为24.75%.  相似文献   
929.
为了评估生态净化措施对水体光学环境的影响,以上海金泽水库为例,在微纳米曝气复氧和水生植物净化两种生态净化措施前后布设采样点进行了光学衰减系数(水体光合辐照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和透明度及相关水质指标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净化和曝气复氧净化措施有利于水体光学环境的改善,经微纳米曝气后,水体透明度增大20%~25%,真光层深度增大2.2%~14.8%,光学衰减系数降低0.4%~4.4%;经水生植物净化后,水体透明度增大20%~29.4%,真光层深度增大6%~20%,光学衰减系数降低17.3%~20.5%.逐步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净化措施的光学环境改善机制不同,微纳米曝气主要通过叶绿素、溶解性有机物、温度、溶解氧影响水体光学环境,水生植物净化主要通过浊度影响水体光学环境.冬季,两种生态净化措施对总氮和溶解性有机物均没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30.
为研究曝气及投加双氧水对废酸厂废气湿法脱酸中废水COD的处理效能和工艺运行的稳定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COD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不同方法对废酸厂废气湿法脱酸中废水COD的去除效果。方案1.通过曝气方式,以空气为媒介,降低废水中COD含量;方案2.通过投加双氧水,降低废水中COD含量;结果表明,仅曝气实验,可以改善废水中的COD值,处理效率为70%,而使用双氧水对废水的COD的处理效率达25%。曝气的同时投加双氧水可以在去除COD中发挥最大的效果,去除率为87%,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去除废酸厂废气湿法脱酸中废水COD的方法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