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18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122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723篇
基础理论   138篇
污染及防治   237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51.
毕耜明 《安全》2015,(11):8-11
本文针对高温高压管道焊接时产生的密集性气孔进行了分析,查明了产生的原因,在更换管道处理过程时,由于受现场条件限制,在不便于开展常规热处理工艺的情况下,采取了变更设计材质、重新选择焊接方法的方案,制定了适合的施工工艺并予以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952.
通过D201(Cl型)树脂的离子交换作用,将[Fe(Ⅱ)EDTA]~(2-)嫁接到树脂骨架上,并以此研究该树脂对NO的吸收过程和脱除效果.主要考察了D201(Cl型)树脂嫁接[Fe(Ⅱ)EDTA]~(2-)过程中[Fe(Ⅱ)EDTA]~(2-)负载量、EDTA与Fe~(2+)物质的量比、络合液p H、抗氧化剂复配体系等因素对改性树脂脱除NO的影响.结果表明,D201(Cl型)树脂负载[Fe(Ⅱ)EDTA]~(2-)能够有效地脱除NO,树脂表面残留的络合液在脱除NO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为NO进入树脂内部反应提供了通道;NO脱除效果随着[Fe(Ⅱ)EDTA]~(2-)负载量的增加而提高,70 g树脂饱和负载量为12.5~15.0 mmol;当络合液EDTA与Fe~(2+)的物质的量比为1.5、p H=6时,得到的负载[Fe(Ⅱ)EDTA]~(2-)树脂脱除NO的效果最好;烟气中的氧气对NO脱除效果影响极大,加入0.02 mol·L~(-1)抗坏血酸的复配体系能够较好地减缓氧气的影响;红外分析结果证明,[Fe(Ⅱ)EDTA]~(2-)和SO_4~(2-)一起参与了树脂离子交换过程;BET分析表明,D201树脂负载前后孔结构没有变化,树脂的大孔结构提供了较大的NO吸收接触面积.  相似文献   
953.
典型页岩气油基钻屑的组成分析及危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从重庆某两个页岩气井场选取水平井油基钻屑(A)和直井油基钻屑(B)样品,详细分析其基本性质及组成。结果表明:油基钻屑由72.78%~81.34%的灰分、14.14%~26.21%的有机物和1.01%~4.52%的水分组成。灰分来源于钻井液中的无机添加剂和钻头破碎的岩石碎屑,主要成分为CaCO_3、BaSO_4、SiO_2和Fe_2O_3。有机物来源于调制钻井液的基础油和各类有机添加剂,主要成分为烷烃、多环芳烃、苯系物和烯烃。碱性盐、重金属和有机物是油基钻屑中的三类有害物质,且其危害依次增加,若不加以有效处置,将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持久性破坏。  相似文献   
954.
该研究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油酸改性Fe_3O_4为磁种,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磁性树脂(PGMA),并以盐酸三甲胺对其进行季铵功能化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季铵功能化可显著提高树脂颗粒对水中溶解性腐殖酸(HA)的去除效果,在初始浓度为11.2 mg/L(以TOC计)的HA溶液中平衡吸附量达到3.71 mg/g(干重),是功能化前的3.5倍。分子量分析显示,PGMA对于不同分子量区间HA去除效果差异不大,而季铵化后则表现出分子量区间的选择性,30 kDa和3 kDa的组分更易被去除。此外,季铵化也使PGMA具备了极强的去除亲水性组分的能力。PGMA主要通过表面的疏水性作用实现水中HA的去除,而季铵官能团的引入使其具备了阴离子交换的能力,因此对荷负电的HA,特别是亲水性分子表现出更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55.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磁性树脂吸附-离子交换组合工艺对某公司排出的电镀综合废水进行处理,系统地阐述了各处理单元对废水的处理效果,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废水能稳定达到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表3水污染物特别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56.
魏凤玉  何园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8):2143-2148
在鼓泡式反应器中,以N,N’-二(2-羟丙基)哌嗪(HPP)-硫酸水溶液为吸收剂,利用初始速率法探讨了SO2吸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HPP-H2SO4水溶液吸收SO2为快速反应;吸收速率NA随着SO2进口体积浓度yA和吸收剂浓度CN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吸收温度T的升高而降低;吸收速率对CN是0.5级反应,对yA为0.85级反应.同时,建立了HPP-H2 SO4水溶液吸收SO2的吸收速率NA与CN、yA及T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发现该经验关系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可用于工程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957.
水体/底泥生物基城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慧华  宋晓光  吴革  谢鑫源 《环境科学》2013,34(10):3879-3887
针对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自主研发了水体生物基、底泥生物基和微动力涡轮水循环曝气系统.水体生物基对水体中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33%、98.00%和54.73%;底泥生物基在投加5 d内可达到20%以上的底泥减量率,上覆水曝气可有效缓解由底泥有机质降解而引起的营养盐释放;由水体/底泥生物基相结合并辅以微动力涡轮水循环曝气系统的组合技术,在中试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水体营养盐去除及底泥有机质降解效果,COD、NH+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0%、33.6%、23.4%,河道底泥中有机质成分由试验前的38.20%降至试验结束时的12.20%.  相似文献   
958.
戚绪亮  刘翔  刘波  王林  王小春  方超 《环境科学》2012,33(8):2747-2751
云芝粗漆酶以3种方法,即静电吸附法(D201-Lac-Ⅰ)、先吸附后交联法(D201-Lac-Ⅱ)、戊二醛处理树脂后吸附法(D201-Lac-Ⅲ)固定到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上.与静电吸附法相比,D201-Lac-Ⅱ的漆酶固载量大幅提升至4.65倍,漆酶比活力却严重受损,只有前者的4.8%;D201-Lac-Ⅲ的漆酶固载量略有下降,为静电吸附法的0.51倍,漆酶比活力却显著提高至静电吸附法的2.99倍.利用电子透射电镜(TEM)可明显观察到D201-Lac-Ⅲ漆酶分子聚合体的阴影.用D201-Lac-Ⅲ对孔雀石绿进行了连续多批次脱色试验,在长达210 h的连续操作中,其脱色效率未观察到有下降趋势,一直稳定在40%~55%之间,D201-Lac-Ⅲ的酶活亦未观察到下降,同等条件下游离的漆酶活力已损失至20%以下,证明D201-Lac-Ⅲ具有显著提升的稳定性和优良的重复利用性.考虑到粗漆酶廉价易得,D201-Lac-Ⅲ在水处理应用中可能大有前景.  相似文献   
959.
太阳能热排水固结技术是利用太阳能对软土地基进行加热,再结合竖井排水固结,由此达到提升软基处理效果的目标。为检验该技术加固效果,开展竖井地基排水固结模型试验,对比测试常规堆载预压和太阳能热排水固结加固软基的沉降和孔压发展规律,结果发现:太阳能在模型地基中形成温度场,使地基土温度平均上升了 15 ℃; 太阳能循环变温引起土中孔压波动,其幅度达 10 kPa;太阳能加快了软土地基排水固结过程,使模型地基土体固结系数提升了 1.54 倍,土层固结度达到 90% 所需时间减少 34%;太阳能加热还使模型地基最终沉降增大 12%,这对于加速软基沉降稳定、减小工后沉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60.
目的提高Zr B2基防热陶瓷材料的韧性,以满足其高抗热冲击性能的需求。方法采用沉淀-共沉积法在纳米Zr B2粉体中原位生成Ni颗粒作为增韧相,经放电等离子烧结后获得分布均匀的Ni-Zr B2纳米复合材料,通过三点弯曲实验、断裂韧性实验以及硬度测试,分别评价不同Ni含量对Ni-Zr B2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XRD对材料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Ni颗粒的引入,可有效提高Zr B2的相对密度,增加韧性,同时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通过不同Ni含量的对比发现,Zr B2-15%Ni力学性能最优,断裂韧性达到7.8±0.3 MPa·m1/2,相对于原始Zr B2材料提升1倍。从微观组织的电子扫描照片也可以看出,Ni颗粒在Zr B2表面均匀分布,断口表现为穿晶断裂和延晶断裂的复合断裂模式,不同于原始Zr B2材料的穿晶断裂。这也是断裂韧性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结论原位生成Ni颗粒的引入,可有效提高Zr B2材料相对密度、强度、硬度以及断裂韧性。对比不同Ni含量的力学性能,Zr B2-15%Ni组分的力学性能最优,这一方法可有效提高Zr B2材料的断裂韧性,进一步满足其高抗热冲击性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