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5篇
  免费   1138篇
  国内免费   1519篇
安全科学   2407篇
废物处理   82篇
环保管理   645篇
综合类   5556篇
基础理论   635篇
污染及防治   464篇
评价与监测   337篇
社会与环境   961篇
灾害及防治   745篇
  2024年   246篇
  2023年   629篇
  2022年   598篇
  2021年   678篇
  2020年   495篇
  2019年   500篇
  2018年   382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752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488篇
  2007年   449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种典型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疏油、疏水耐高温等特性,化学稳定性强,近些年被广泛应用。由于其可以在环境中长期稳定存在并对生物体产生较大毒害作用,目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全氟调聚醇(FTOHs)在大气中的迁移和氧化并形成最终产物被认为是PFCs最终产物在全球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全氟辛酸(PFOA)是一种重要的最终产物,而2-全氟辛基乙醇(8∶2 FTOH)是其主要的前体物。该研究基于加州理工大气化学机理(CACM)基础上开发了考虑PFCs的CACM_PFC机理,并基于CACM_PFC机理以8∶2 FTOH和N-乙基全氟正丁基磺酰胺(NEt FBSA)为主要前体物建立了箱式模型,模拟PFCs的前体物在大气中经过氧化最终转化成PFOA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分析气象因素和其他污染物对PFCs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和高湿条件有利于8∶2 FTOH的转化和PFOA的生成。其他污染物如O_3能够促使PFCs向最终产物转化;NO_x对PFCs浓度的影响比较复杂,当NO_x浓度占主导时,NO_x会与CH_3O_2形成竞争抑制PFOA的生成,所以PFOA浓度较低;当CH_3O_2浓度占主导时PFOA浓度则较高。  相似文献   
992.
在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基于TOPSIS算法的DPSIR模型对2006—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中国九个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系统安全性分析。同时借助障碍度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区域系统安全性提升的阻碍因子,并运用最小方差法(LSE)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系统阻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安全指数全部位于0.20—0.60,即处于不安全状态和临界状态,距离安全状态仍有一定差距。(2)不同阻碍因子对不同地区影响作用有所不同,障碍因子由经济发展、社会投资、技术等基础方面转向土地资源和环境生态等方面,未来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障碍因子制定具有差别化的缓解土地资源环境压力的政策。(3)研究期初和期末的区域土地利用系统阻力主要分为四系统阻力模式、五系统阻力模式,大部分研究地区由期初的D-S-I-R阻力型转变为期末的D-P-S-I阻力型,压力子系统阻力作用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993.
了解陇中地区干湿状况,对进一步研究植被与气候变化和农业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陇中地区1961—2015年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应用彭曼蒙特斯模型(P-M模型)、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主成分分析和薄盘样条插值等方法,对陇中地区近55 a潜在蒸散量(ET_0)和干旱指数(AI,aridity index)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际分布上ET_0以上升趋势为主,AI整体上升趋势不显著,表明陇中地区近55 a气候趋于干旱;年内分布上ET_0呈单峰型分布,AI则呈谷状分布;空间分布上陇中地区ET_0和AI都呈有规律的从南向北依次增加的趋势,越往北气候越干;ET_0在1975年、1983年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AI则在1983年、1986年和2012年发生突变,ET_0和AI的序列周期不尽相同。近55 a陇中地区气候趋于干旱。  相似文献   
994.
中国钢铁行业大气环境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研究基于2015年在线监测等数据,分析中国钢铁行业主要工序(烧结和球团)排口烟气浓度情况,自下而上建立了2015年中国高时空分辨率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HSEC, 2015),使用CAMx模型,定量模拟钢铁行业排放对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贡献.结果表明, 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共排放SO_2、NO_x、PM_(10)、PM_(2.5)、PCDD/Fs、VOCs、CO、BC、OC、EC和F分别为37.48万t、 72.05万t、 33.48万t、 15.03万t、 1.91 kg、 84.29万t、 3 478.85万t、 0.64万t、 0.83万t、 0.08万t和0.77万t.从区域角度:上海和天津钢铁行业单位面积污染排放强度最大,对区域大气污染贡献比例较高.从工序角度:2015年烧结和球团烟气排口月平均浓度降低.从污染物角度:2015年钢铁行业排放NO_x对区域污染物浓度贡献最大,NO_x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995.
汞(Hg)是人们持续关注的全球环境污染物之一,其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汞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物理与地球化学反应过程的准确刻画是研究汞迁移转化规律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某工业场地汞污染数据,首先采用PHREEQC研究地下水中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然后利用PHT3D程序建立汞污染物反应性溶质运移二维剖面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汞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对流、弥散过程及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相络合作用、表面络合吸附作用及受动力学控制的氧化还原作用).结果表明,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以HgCl2和Hg(OH)Cl占主导地位,氧化还原作用是影响地下水中汞污染反应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另一方面,水合氧化铁HFO对汞迁移的阻滞影响较小,而溶解性有机质对汞较强的络合作用不能忽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测与评估特定污染场地地下水汞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制定相应的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物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凤阳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季风的影响,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预算及其物候特征的理想之地。采用位于浙江凤阳山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EC)观测的2017年(除去9月)CO2通量数据、气象数据并结合物候模型来分析本地尺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动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影响因子及其物候特征,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扮演着碳汇的角色,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除去9月)为?89 g?m?2?a?1(以碳计),GPP总量为1377.75 g?m?2?a?1,Re总量为1288 g?m?2?a?1,GPP和R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先增加后降低。GPP在不同的物候时期均为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Re在夜间的生态系统呼吸略高于白天,且在日夜交替时刻会出现陡降现象。整个生态系统在174 d GPP增长率达到峰值0.25 μmol?m?2?s?1,达到最大恢复率;202 d的GPP增长率为0 μmol?m?2?s?1;228 d的GPP增长率最低,为?0.21 μmol?m?2?s?1,达到最大衰退率。不论是日尺度还是月尺度上,GPP和R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空气温度,日尺度上Re较GPP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加敏感;反之,在月尺度上GPP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比Re更加敏感。总体而言,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全年表现为碳汇,能够调节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生长季森林生态系统生长旺盛,稳定阶段的GPP与Re达到峰值;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上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7.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对气候响应敏感的农牧交错带。辽西丘陵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东北部,为探究辽西丘陵人工林油松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利用树轮宽度年表,对温度、降水、scPDSI及生长期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究气象因子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油松标准化年表与上年7月、9月及当年5月的气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7、?0.426、?0.471(p<0.05),与当年5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p<0.05);年表与逐月scPDSI显著正相关,并表现出相近的周期变化,表明水分胁迫是研究区油松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在不同阈值温度下,辽西人工林油松径向生长与生长期活动积温和持续天数呈负相关,由高温引起的水分蒸发是影响其径向生长的关键因子。最低温11℃阈值下对树木生长期影响大,年表与其初日位序、积温、持续天数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63、?0.619、?0.732(p<0.01);通过V-S模型模拟出辽西油松的生长对春季的9.0℃和秋季的9.5℃较敏感,生长期为4—10月,生长速率的变化受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人工油松林区经营抚育时,可适当考虑造林树种对不同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期,注意水热合理配置,以提高林区生态林的营林质量。  相似文献   
998.
999.
吕伟伟  姚昕  张保华 《环境科学》2018,39(8):3601-3613
天然有机质(OM)广泛存在于各类水体,含有丰富的碳、氮、磷等生源要素,其形成、转化、归宿及其相伴随的营养盐再生过程是水生态系统营养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在湖泊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势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营养盐供给者的角色.本研究于2015年2月和5月分别在太湖北部湖区采集了17个样品,利用POM-DOM PARAFAC三维荧光模型解析春、冬季节颗粒态有机质(POM)和溶解态有机质(DOM)的荧光特征及来源,并探讨POM和DOM各荧光组分之间及其与叶绿素a(Chla)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节太湖北部湖区POM和DOM的荧光峰、荧光中心位置和荧光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别;POM有着比DOM更复杂的组分构成.综合POM和DOM的荧光强度和荧光指数可知,春、冬季节太湖北部湖区POM和DOM均以自生源为主,河口区受陆源贡献较大.POM(C1p~C5p)和DOM(C1d~C5d)有5种荧光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C1和C2)、类腐殖质(C3和C4)及类酪氨酸(C5).POM和DOM的荧光组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春、冬季节POM均以类腐殖质荧光C3为主,荧光组分高值区分别集中在梅梁湾区域和湖心区;而DOM均以类蛋白组分C2、C1和C5为主,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春季C1d与C2d(P0.01)、C3d与C4d(P0.01)、C1p与C4p(P0.05)、C2p与C5p(P0.01)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C3d(P0.01)、C4d(P0.05)与C3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表明POM与DOM在组分、来源上具有某种联系.与春季类似,冬季荧光组分C1d与C2d、C3d与C4d、C1p与C2p、C1d与C2p亦具有极好的相关性(P0.01).春季C5d与Chla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而C2d(P0.05)、C3p(P0.01)与Chla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冬季C4d与Chla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00.
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其碳排放强度更是持续位于全国最高水平,分析山西省CO2排放影响因素,探究其发展模式,对于山西省的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基于STIRPAT模型,将山西省能源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确定为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能源强度.在岭回归拟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山西省CO2排放驱动因素值进行预测,以提高能源CO2排放预测的准确性,并结合情景分析方法,为山西省的CO2减排设计了10种不同的发展情景.结果表明:①人口对山西省CO2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②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能源强度和人均GDP等因素对山西省的CO2排放影响不大,但能源强度对CO2排放的抑制作用不可忽略.③山西省CO2减排最佳的情景方案为适当控制人口数量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技术的革新、降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能源强度,并且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该情景下,山西省2020年的CO2排放量可以控制在5.16×108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