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9 毫秒
31.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system consisting of a two-stage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 an anoxic/aerobic (A/O) reactor and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was used to treat landfill leachate. During operation, denitrification and methanogenesis took place simultaneously in the first stage UASB, and the e uent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was further removed in the second stage UASB. Then the denitrification of nitrite and nitrate in the returned sludge by using the residual COD was accomplished in the A/O reactor, and ammonia was removed via nitrite in it. Last but not least, the residual ammonia was removed in SBR as well as nitrite and nitrate which were produced by nitrification. The results over 120 d (60 d for phase I and 60 d for phase II) were as follows: when the total nitrogen (TN) concentration of influent leachate was about 2500 mg/L and the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was about 2000 mg/L, the shortcut nitrification with 85%–90% nitrite accumulation was achieved stably in the A/O reactor. The TN and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e ciencies of the system were 98% and 97%, respectively. The residual ammonia, nitrite and nitrate produced during nitrification in the A/O reactor could be washed out almost completely in SBR. The TN and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of final e uent were about 39 mg/L and 12 mg/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常规泡沫抑制氨水(NH3·H2O)自然蒸发的影响规律,通过小型泡沫抑制氨水蒸发试验,分析在泡沫液和覆盖高度不同条件下氨水的质量变化以及抑制效果,并极差量化分析得到不同阶段下氨水量、泡沫液种类和泡沫覆盖高度对氨水中NH3逃逸影响规律和程度。结果表明:泡沫抑制氨水蒸发效率与泡沫膨胀比和覆盖高度呈正比;泡沫覆盖能显著影响NH3逃逸过程;NH3逃逸初期,氨水量影响最显著,逃逸中、末期泡沫液种类和覆盖高度的影响超过氨水量。针对其抑制规律提出了泡沫覆盖优化方案,即全过程使用泡沫膨胀比更高的泡沫液B,初始泡沫覆盖高度选择40 mm,二次添加泡沫时间选择30 min,将泡沫加至60 mm。研究结果可发现常规泡沫抑制氨水自然蒸发规律,并为实际泡沫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33.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一步使其资源化,是中国乃至世界能源生产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氨法吸收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考察燃煤烟气流量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对氨法吸收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效率的影响,文章在实验室模拟烟气采用氨法吸收烟气中CO2,选用R=50%碳化氨水作为CO2吸收剂,选择填料塔做反应器,考察了烟气流量以及CO2分压对CO2脱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烟气流量越小,塔内气、液反应时间越长,CO2脱除率越高。在不同烟气流量的条件下,吸收液碳化度均超过130%。混合烟气流量为1 L/min,CO2分压为0.046 MPa时,脱除率最高,反应出液碳化度最大,结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4.
在间歇鼓泡反应器中,采用FeⅡEDTA复配氨水对协同吸收SO2和NO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考察了NH3-NH+4的浓度、吸收液温度、初始pH值、络合剂浓度及种类对SO2和NO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H3-NH+4的浓度小于2.1412 mol·L-1时,NO的脱除率随着NH3-NH+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NH3-NH+4的浓度大于2.1412 mol·L-1以后,由于过多的硫酸根的影响,对NO的吸收有抑制作用;温度的升高不利于SO2和NO的吸收;随着pH值由小到大的变化,FeⅡEDTA在液相中的组成形态发生改变,其络合能力在pH为6.5时达到最大值;络合剂浓度增加,脱硝率随之增加.当FeⅡEDTA浓度增加到0.03 mol·L-1以后,脱硝率的增长趋势随着络合剂浓度的增大变缓;与氯化钴、高锰酸钾、三乙醇胺、尿素和氨水复配后的溶液吸收NO过程相比较,FeⅡEDTA络合剂对NO的脱除率明显高于其他添加剂,是最佳的氨水复配络合吸收剂.根据实验结果,本系统中最佳协同脱除SO2和NO的工艺条件为:NH3-NH+4浓度为2.1412 mol·L-1,吸收温度为50℃,pH为6.5和FeⅡEDTA浓度为0.03 mol·L-1.  相似文献   
35.
36.
Introduction D istillery w astew ater m ainly includes spent w ash, w hich is one of the m ost com plex, troublesom e industrial organic effluents. This kind of w astew ater has previously been treated aerobically after dilution w ith other w ash w aters.…  相似文献   
37.
水中痕量银的测定—双硫腙泡沫塑料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廉价的氨水作溶剂,制成了双硫腙-泡沫塑料,研究了双硫腙泡沫塑料的吸附条件及测定条件,对水中痕量银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7.7%,检测限为0.005μg/mL。  相似文献   
38.
氨水和尿素作为混合吸收剂,同时以三乙醇胺作为添加剂,进行了模拟工业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试验。考察了SO2和NO的初始浓度、尿素和三乙醇胺的质量分数、氨水体积分数、烟气流量、液气比和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O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mg/m3,SO2初始质量浓度为1 780mg/m3,尿素质量分数为0.3%,氨水体积分数为0.3%,三乙醇胺质量分数为0.02%,烟气流量为20m3/h,液气比为20L/m3,温度为20℃时,脱硫率为97%,脱硝率为58.7%。该方法可以达到同时脱硫脱硝的目的。  相似文献   
39.
捕集低浓度二氧化碳的化学吸收工艺及其综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CO2捕集成为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技术,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大规模商业化运行。在现有技术中,化学吸收法最具前景,而化学吸收法中研究最集中的吸收剂为单乙醇胺、哌嗪碳酸钾溶液、离子液和氨水。为了了解各个化学吸收工艺的特点和应用情况,有必要对上述工艺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各种吸收剂的特性、工艺特点、研究进展和能耗等方面的比较,显示单乙醇胺工艺成熟度较高,联合氨法工艺前景非常好,而离子液和哌嗪碳酸钾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王敏 《安全》2002,23(6):31-32
三乙磷酸铝(C6H18AlO9P3)为白色无味结晶,易溶于水,是一种具有双向内吸传导作用的优良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农药.采用硫酸铝铵盐两步法生产三乙磷酸铝,使用三氯化磷、乙醇、氨水、硫酸铝为主要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