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484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分析及未来削减的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讨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削减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建议,主要包括:改变民用燃料结构,尽力回收利用废品,提倡净菜进城,推行食品净包装和“励行节约,反对浪费”等。   相似文献   
72.
广州地区能源结构与污染控制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州地区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针对广州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为实现200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994年的水平,就如何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出其控制战略和防治措施,阐述了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硫基本政策要点总体方案思路。   相似文献   
73.
环境试样中黄磷的气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气相色谱仪氮磷检测器大口径毛细管柱测定地面水,工业废水,底泥和鱼体试样中的黄磷,方法速简便,灵敏度高,并能同时测定某些有机磷农药。  相似文献   
74.
论我国用汞总量的削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析比较了我国的用汞数量、世界汞的产量及用量的统计数据,从汞本身的污染危害性,我国用汞和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应对全球限汞、禁汞趋势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用汞总量亟待削减和削减的可行性。并以体温计行业为例,提出了我国削减用汞总量的具体建议:控制生产规模,慎批新建涉汞加工利用的生产项目,并逐渐淘汰生产规模过小的企业;充分运用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逐渐提升对涉汞企业的要求,将最低环保门槛与择优审批相结合;严格限制某些含汞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大力推广替代产品和技术;组织对废弃产品中的汞进行集中回收和处置;修订和制订相关涉汞标准;制订我国涉汞行业的用汞削减规划和相应的产业调整计划,逐步限汞,最终禁汞。   相似文献   
75.
低碳背景下,既具备高效磷吸附能力、又能固定化脱氮微生物菌群的环保材料在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火山石为原料,筛选预处理方法,比较分析氯化铁改性、煅烧改性、复合改性后的磷吸附效果;采用SEM、BET、XRD、FTIR表征技术,结合等温吸附曲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探索FeCl3改性火山石的磷吸附机制;通过底泥培养试验,评价FeCl3改性火山石生物膜对底泥氮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5%HCl预处理可提高火山石的总磷(TP)吸附率30%左右,FeCl3改性和FeCl3联合焙烧改性可使火山石的TP吸附效率达到95%以上.FeCl3改性后,火山石比表面积增加,微孔体积减小,平均吸附孔径增大.Fe2O3颗粒负载于火山石表面,—OH活性增加,生成的多羟基产物促进磷絮凝沉降,提高吸附效率. 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系数(R2)均大于0.9,最大吸附量为7.30 mg/g,表明FeCl3改性火山石的磷吸附过程既存...  相似文献   
76.
为探究梯级电站作用下北江河流藻类水华的关键因子,采集了北江非水华和水华期间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探讨北江藻类水华暴发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江水华正相关影响因子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负相关影响因子为总氮、氨氮和流速及流量。在营养盐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秋季水温上升,梯级电站作用下水体流动慢,水体分层明显,导致具备悬浮能力的微囊藻处于有利的理化环境,成为绝对优势种,并大量聚集从而发生蓝藻水华。  相似文献   
77.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 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074 mg·kg-1、140.2 mg·kg-1、1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78.
79.
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氮磷负荷时空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水源保护区,也是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区域之一.非点源污染是库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库区非点源污染状况对于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改进输出系数模型,估算库区1990~2015年的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分析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确定主要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氮磷污染负荷量在空间上均呈现库区腹地高,库尾次之,库首最低的分布特征;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在时间上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2015年降到最低值;各污染源对氮磷污染负荷量的贡献率按从大到小依此为:土地利用、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其中,旱地这种土地利用类型是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0.
辛慧敏  林建伟  詹艳慧 《环境科学》2021,42(4):1847-1860
本文考察了基于反硝化细菌、硝酸钙和锆改性沸石的组合技术(CN+DB+ZZ)对底泥中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技术的硝态氮释放风险.结果发现,单一的硝酸钙处理(CN)虽然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但是会造成上覆水体的氨氮和硝态氮污染.硝酸钙和反硝化细菌联合处理(CN+DB)尽管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并降低上覆水体的硝态氮二次污染风险,可是却无法有效地控制底泥中氨氮的释放.硝酸钙和锆改性沸石联合处理(CN+ZZ)虽然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和氨氮向上覆水体的释放,但却会造成上覆水体硝态氮的二次污染.CN+DB+ZZ组合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而且可有效降低底泥中氨氮的释放速率,并且与CN和CN+ZZ技术相比还可降低上覆水的硝态氮二次污染风险.CN+DB+ZZ组合技术对底泥中磷与铁同步释放的抑制、对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的削减、以及对底泥吸附磷酸盐和氨氮能力的增强,对于其控制底泥中磷和氨氮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以上结果说明,CN+DB+ZZ组合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用于控制水体底泥中磷和氨氮释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