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易腐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越来越重要,热解炭化是一条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处理途径.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比表面积分析等表征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热解温度对6种易腐垃圾生物质炭(甘蔗皮炭、豌豆荚炭、橘子皮炭、柚子皮炭、桂圆皮炭和厨余垃圾炭)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解温度是影响生物质炭理化特性的关键因子,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易腐垃圾炭产率降低,灰分含量、pH和EC值增大,表面-OH、C-H、C=O、C=C和C-O-C等官能团含量减少,CaC2O4和K2C2O4等草酸盐逐步分解为CaCO3和K2CO3.当热解温度为650℃时,厨余垃圾炭的产率、灰分含量、pH分别为41.7%、57.4%、9.8.(2)生物质原料种类是影响生物质炭理化特性的另一关键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质炭表面元素含量、比表面积和形貌结构等参数均不相同,厨余垃圾炭的产率、灰分含量、表面钠元素...  相似文献   
82.
张辉  邹红  叶文霞  谢荔珍 《火灾科学》2007,16(3):162-165
运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经历不同火场温度的纸面石膏板试块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纸面石膏板在受热时,其组成、结构将发生改变.当受热温度达到300℃时,护面纸与石膏芯材的结合松动,护面纸发生热分解、炭化,以及石膏芯材网状晶体骨架结构疏松、断裂、破碎,完整性遭到破坏,强度基本丧失;受热温度越高,纸面石膏板显微结构的破坏越严重.  相似文献   
83.
将城市污水污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热处理,目的是得到可以改性成为聚集介质的水溶性有机聚合物(soluble organic polymers, SOP)。研究了不同温度(150、175、200和225℃)、反应时间(0.5、1和1.5 h)和碱性添加剂用量等水热条件下SOP的生成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SOP产率逐渐下降,由28.5%(150℃、0.5 h)降低至14.73%(200℃、0.5 h)。碱的投加提高了SOP产率,且NaOH的效果优于Na2CO3。元素分析表明,温度升高导致SOP的O/C和H/C下降,腐殖化、芳香化程度均增加。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温度的升高导致SOP中改性可利用的含氧基团减少。因而150℃、0.5 h、NaOH投加量为污泥干重的10%时,水热反应条件是最适宜的,可以得到更适合作为聚集介质前体物的SOP。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1959~ 2018年淮河流域水热格局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通过FAO-PM56计算出蒸散量的基础上,构建以气温、降水、蒸散等9种要素在内的水热指标体系,运用气候倾向斜率、Mann-Kendall(M-K)检验和地理空间插值等方法,揭示淮河流域近60年水热格局特征.结果 表明:60年来,淮河流域总体呈湿热趋势,表现为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蒸散量下降趋势;年内分布表现为水热变化同期,高值集中分布在6~7月,呈单峰型分布;年代际分析表明近60年来研究区暖湿趋势显著,呈现出年均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均先下降后上升,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降水要素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再次上升的趋势;从突变特征来看,热量要素突变稳定性高于水分要素;淮河流域热量因子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对角(西南-东北)变化趋势,是南北交错带带来的经纬度地带性以及地形作用的综合结果,水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体现出较强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相似文献   
85.
概述本文用了热解法处理生物质资源对大气的污染状况,从而研制出《高效植物炭化炉》新技术,用于治理此污染并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86.
稻草的水热碳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水热碳化技术,在1 000 mL的反应釜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对于稻草水热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碳化得到的气相产物主要为CO2、液相产物主要为乙酸和葡萄糖。随着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的提高,CO2、乙酸的产率以及生物炭(固相产物)的能量密度呈上升趋势,而生物炭的产率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在低温条件下(200℃左右),可获得较高葡萄糖产率。生物炭的吸水性实验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60℃,停留时间为1 h的条件下,生物炭的产率达到稳定。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说明,经过碳化后的稻草整体呈现碎片状态,并伴有大量蜂窝状结构。  相似文献   
87.
以氟化工副产物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钙为原料,采用静态水热法制备出了由纳米线构成的比表面积高达143.8 m2/g的网状硅酸钙。采用XRD、SEM、BET等手段对产物的物相、形貌特征、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体系温度、钙硅摩尔比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该材料的磷吸附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钙硅摩尔比为0.7,120160℃温度范围内,水热8 h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表面积较大的纳米线网状硅酸钙;该条件下制备出的样品对含磷模拟污水具有较高效的吸附能力,磷去除率达99.5%。  相似文献   
88.
利用管式间歇反应器对废液晶显示器中的偏光片进行水热降解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的用量和氧化剂对液相有机碳和偏光片分解率的影响,并对反应后的液相产物进行HPLC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氧化剂的投加量均对偏光片的分解率具有显著影响;液相产物中的TOC随着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用水量和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都存在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反应温度为300℃,反应时间为5 min,H2O(230%)的投加量为0.2 mL时,TOC高达14 586 mg/L,此时,偏光片中的碳元素向水相转化的迁移量最多,液相产物中有乙二酸、乳酸、乙酸、马来酸、富马酸、丙烯酸等有机酸以及甘油醛和5-羟甲基-2-糠醛(HMF)生成,最有利于废弃偏光片后续水热资源化处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89.
从水热积指数出发,基于1931—2019年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再分析资料,运用多时序分析方法,从多时间尺度分析中亚水热资源匹配空间特征和时序变化,并进行敏感归因探究。结果表明:(1)空间上中亚水热匹配条件存在相对优劣,优势区多分布于高纬及高山高原地带,水热资源匹配较差区域分布于南部沙漠。优势区多和同期降水高值区、潜在蒸散低值区和气温低值区重合,年际水热积指数变化不明显或呈弱下降趋势;较差区域多为同期潜在蒸散和气温高值区,降水低值区,水热积指数降低且年际变幅较大。(2)中亚水热资源匹配年内存在季节差异,春秋较好、冬季次之、夏季较差;在年际尺度上,1931—1974年,水热匹配条件呈现上升趋势;1974—2000年左右,水热匹配条件波动上升;2000—2019年,水热匹配条件下降,且在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0—2000年发生匹配条件突变。春夏秋季水热匹配变化趋势同年际趋势大致相同,冬季波动幅度较小。(3)在春、夏及年尺度上,主导敏感性因子为平均气温因子,在秋冬两季为降水因子;在高纬、高原高山区,水热积指数变化敏感性气候因子多为降水因子;中亚南部水热积指数变化对降水敏感性减弱,平均气温敏感性增加,且北部平均气温敏感性系数绝对值略低于南部;高山高原区域对极端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0.
白酒酿造产生的酒糟固体废弃物产量大、富含有机质、储存易腐,处理处置成本高,导致资源化利用效率仍较低。聚焦于2017—2021年关于白酒糟资源化利用的文献,从资源化应用途径及处理技术2个角度综述了研究新进展。研究发现:利用白酒糟制取动物饲料是当前资源化应用的主要方向;处理技术方面,混菌发酵技术对纤维素的降解率为24%~42%,对粗蛋白增率在21%~60%,能有效均衡酒糟饲料制品的养分,应用广泛。近年来白酒糟炭化热解制取生物炭研究进展迅速,生物炭产率在33%~43%。构建白酒酿造、白酒糟制生物炭与作物种植的综合处理体系,可为规模化处理酒糟固废建立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