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8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910篇
安全科学   647篇
废物处理   117篇
环保管理   197篇
综合类   2243篇
基础理论   431篇
污染及防治   518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16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81.
浅论铝盐的水解和吸附电中和过程中被凝聚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晓昌 《环境化学》1996,15(6):530-535
通过对凝聚机理和铝盐在水中水解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铝盐水解物吸附起胶本电和中和数学模式,论述了被凝聚物浓度对铝盐水解过程的影响,在实际的凝集过程中,铝盐的水解和向胶体表面的吸附是同时进行的,部分铝盐在完成水解之前就以中间产物的形态吸附于胶体表面,胶体溶液的浓度愈高,这种倾向就愈强,由于较低水解度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单位电位浓度,它们能显示较强的电中和能力,因此,随着胶体溶液浓度增高,达到最佳凝聚ζ电位所  相似文献   
982.
藻毒素在传统净水工艺中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朱光灿  吕锡武 《环境化学》2002,21(6):584-589
通过模拟试验及水厂实测数据,考察了传统制水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原水预氮化会导致藻细胞内的毒素释于水中,混凝沉淀通过去除藻类而去除细胞内藻毒素,但对细胞外的溶解性藻毒素无去除作用,过滤与氯消毒可去除部分细胞外藻毒素,对细胞内藻毒素的去除作用较弱,传统制水工艺不能保证出水藻毒素达标,必须采取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83.
13株真菌对聚β-羟基丁酸酯膜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来源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3株可降解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真菌,分别编号为DS9701、DS9702、DS9703、DS9704、DS9705、DS9706、DS9707、DS9708、DS9709、DS9710、DS9711、DS9712、DS9713.对DS97系列真菌降解PHB膜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菌株平均降解PHB膜速率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3个菌株对PHB膜的降解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缓慢降解—快速降解—缓慢降解;缓慢降解—快速降解;缓慢降解—等速降解;缓慢降解—中速降解—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984.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生长规律及降解特征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进行了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求得AT菌的对数期代时为3.87d,生长速率为0.258d^-1;不同基质浓度的降解实验表明,在农药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低浓度体系中,AT菌降解阿特拉津的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属于米氏方程曲线的第一阶段的情形,并拟合出关系式V=0.064S。  相似文献   
985.
三种丙烯菊酯系列产品的光解和水解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富右旋反式丙烯菊菌、Es-生物丙烯菊菌、右旋丙烯菊菌3种丙烯菊菌系列农药在水体中的光解以及不同温度1pH条件水体中的水解作用。结果表明,在500w氙灯下,3种菊菌类农药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均呈一级动力学反应,3种农药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以,1.37和1.51h;在25℃的酸性水溶液中,3种农药的水解速率很慢,半衰期均大于162d;水温的升高与碱性的增强均能加速水解过程。在50℃的碱性水溶液中,3种农药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0.21,0.22和0.18d。虽然3种丙烯菊酯异构体含量不同,但其光解、水解特性没有显著差别。本文对有关水解机理也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86.
微生物絮凝剂SC06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纤维堆囊菌(Sorangium cellulosum NUST 06)产生一种胞外多糖絮凝剂。用乙醇沉淀和Sepharose 4B凝胶层析纯化得到纯品SC06,通过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SC06由葡萄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其比较约为5∶3∶1,SC06的絮凝活性依赖于阳离子的存在,在pH2-9范围内絮凝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987.
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磷高效水稻培育是提高土壤潜在磷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可以明确耐低磷特性主基因的存在、对数及遗传效应的大小,为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云南主栽粳稻品种合系35(Oryza sativa)与耐低磷极强早旱谷(Oryza sativa)配制P1、P2、F1、F2或F3世代,在云南省农科院进行低磷胁迫试验,对耐低磷鉴定和主基因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早旱谷的分蘖和株穗产量基因受两对主效基因 多基因相互配合遗传控制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上位性效应,两主基因间效应差异较大。分蘖力F2主基因遗传率为58.82%~72.13%,F3主基因遗传率为45.88%~57.96%;株穗产量F2主基因遗传率60.94%~83.08%,F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0%~75.80%。因此育种中应当充分重视主基因的利用,利用主基因应以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对后代耐低磷性状的选择宜从F2代开始,杂交的后期世代也要注意耐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988.
遮荫处理对4种草本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则海  陈雄伟 《生态环境》2007,16(3):931-934
研究了遮荫处理对少花龙葵、三叶鬼针草、胜红蓟和莶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处理提高了4种草本植物叶绿素a b含量,叶绿素a/b存在物种差异;4种草本植物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均明显下降;少花龙葵叶片MDA和POD含量降低,三叶鬼针草、胜红蓟和莶升高;遮荫处理使少花龙葵、三叶鬼针草和胜红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少花龙葵耐阴性较强,适度遮荫利于少花龙葵生长发育;三叶鬼针草、胜红蓟和莶受到弱光胁迫。  相似文献   
989.
城市污水二级生化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特性表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城市污水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的出水中仍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目前对水中有机物的常规监测指标(如TOC,COD,BOD5等)主要针对有机物总量的监测,过于笼统.水中有机物种类及特性的不同将极大地影响着有机物在水处理系统中的处理效果和排放后的行为.因此,开展城市污水二级生化出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研究,对于了解和掌握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对排放水体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指导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废水再生和循环利用,减轻污染负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0.
菰和菖蒲在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净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漂浮栽植菰(Zizania latifolia)和菖蒲(Acoruscalamus),研究了它们在低、中、高3种浓度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对这3种浓度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菰和菖蒲均在中浓度污水中生长最好.菰在中浓度污水中的生物量显著高于低浓度和高浓度中;菖蒲在中浓度污水中的生物量略高于低浓度和高浓度中,但差异不显著.菰对中浓度污水中TN、NH3-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7.4%、95.3%、98.5%和71.4%,对高浓度污水中TN、NH3-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6.4%、97.7%、88.2%和76.1%,净化效果均显著高于低浓度中.菰可作为中、高浓度污水的净化植物.菖蒲净化中浓度污水的效果最好,对TN、NH3-N、TP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7.5%、94.1%、98.5%和72.7%;对高浓度污水中的NH3-N和CODCr去除效果也较好,去除率分别为97.8%和86.7%,但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9.5%和70.9%,显著低于对低浓度和中浓度污水中TN和TP的去除率.图1表4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