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85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滇东北典型高原盆地地区以岩石、土壤和农作物(苹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元素赋存形态和生物富集系数等研究方法,对土壤Se元素开展持续监测与分析研究,获取高原盆地土壤Se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信息.结果表明:昭阳区富硒土壤集中分布于洒渔和旧圃两镇,土壤Se主要为碳酸盐岩、含煤黏土岩、玄武岩和四纪沉积物的岩石继承性富集,碳酸盐岩和黏土岩区同时受表生富集作用影响强烈.不同母质区土壤表现出在不同深度Se活动态比例变化,在20~60cm深度尤为明显.Se生物累积研究结果显示:玄武岩区>含煤黏土岩区>第四系沉积物区≈碳酸盐岩区, Se在盆地复杂母质区显示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土壤Se更倾向于向苹果树叶中累积,其次是根系、树枝和果实.对区内土壤多年持续监测结果表明,成土母质、pH值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及作物Se迁移累积的三个主要因素,土壤Se趋向于在pH值在6.05~7.15向作物内迁移.区内土壤Se随时空变化主要受土地耕作方式差异和非自然来源带入的影响,变化主要发生在“高Se”和“边缘Se”区域.非自然Se源的带入同时伴随其他污染物的累积,建议加强源区监测与污染物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2.
灵宝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之间,是豫西北一系列北东-南西向断陷盆地之一。盆地内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厚约2000m陆相碎屑岩夹泥灰岩、薄煤层沉积。本文根据盆地内的恐龙蛋、介形虫、腹足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少量孢粉等,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白垩统枣窳组、上白垩统南朝组、古近系古新统-下始新统项城群、中始新统川口组、上始新统庄里坡组及新近系上-中新世(组名暂未定)等6个地层单元。研究表明:下、上白垩统之间及其与项城群之间为不整合或超覆,上-中新统与川口组或庄里坡组为不整合接触,整个地层是一套河流相沉积、局部洪泛洼地或小浅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73.
<正>贵德盆地位于青海东北部、黄河上游松巴峡以西和龙羊峡以东,北以青海南山和拉脊山为界、南依巴吉山,西靠瓦里贡山,东至扎马杂日山,四周为断裂所围限,被认为属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主体由新近系临夏组构成,为一套紫红色河湖相沉积。黄河从盆地面上下切900m,形成多级第四系阶地,覆于临夏组之上。贵德盆地以往从未发现新生代火山活动,一直被认为属新生代断陷盆地。笔者在参与贵德东沟等三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在临夏组底部与二长花岗岩角度不整合面之上,发现火山碎屑岩剖面(图1A),  相似文献   
74.
下扬子天目山盆地火山岩锆石LA-ICP-MS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目山盆地是下扬子江南隆起带保存较完整的中生代火山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系岩性自下而上主要为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对盆地内黄尖组下段流纹岩和英安岩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 MS定年,分别获得了133.6±1.5Ma(MSWD=0.73)和135.0±2.1Ma(MSWD=0.78)的锆石U-Pb年龄,指示天目山盆地黄尖组火山岩时代为早白垩世。天目山盆地火山活动起始时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基本一致,说明江南隆起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早白垩世均处于强烈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75.
××井区上古生界气藏属于典型的定容岩性致密气藏,目前处于投产初期,气井产能下降快,稳定产量较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储层地质认识,寻找有利储层加密井网,确保气井稳产。通过对该区块目前的地质认识,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属性模型、有效储层模型。使模型与实际相符合,从而为下一步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定量地质模型,也为下一步评价气藏及调整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6.
陈学善  丁学刚 《青海环境》1998,8(4):163-165
黄河上游地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高山、山间盆地相间排列。黄河穿行其间,横穿大小盆地,形成高山峡谷及平原宽谷。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零星,厚度不大;黄河强烈下切,形成多级阶地。由于干流阶地多呈基座性质,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只有下切相对较小的支流的相宜部位,才是寻找水源的最佳地段  相似文献   
77.
本文所叙述的是关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体部分——库木库里盆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概况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平顶山矿区土地塌陷影响与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开采过程中,开发利用了地下煤炭资源,但影响了地表土地资源的利用。如何治理受到破坏的土地,使得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9.
关中盆地地-气系统灾变的节律性及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关中盆地历史地震与旱涝灾害两个数据库,分析了近2000a来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节律性及耦合关系。结果发现:(1)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并先后经历了3个平静期和3个活跃期,平静期与活跃期呈交替出现,具有3~4个世纪的周期;(2)较为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先后经历了2个洪涝期和3个干旱期,其较长尺度的转换周期亦为3~4个世纪;(3)在世纪尺度上,地震活动与旱涝灾害具有某种耦合关系,表现为在地震活动的活跃期,旱涝灾害呈多发性,而在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旱涝灾害较为稀少;(4)以较大级别的地震群发为节点,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耦合关系具有先旱→后震→再涝的演替特征。基于上述事实,提出了一个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概念模型,对地震与旱涝灾害的耦合关系给出了确定性解释。为关中盆地世纪尺度的环境灾变群发性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0.
文章从区域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分析论述了阿拉尔盆地高压自流水赋存特征,并结合阿拉尔水源地开采现状和2004年水源地探采结合4眼供水井资料,以水源地规划的2.1×104m3/d生产规模为目标,选择水均衡法、断面法、开采试验法分别评价了全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量、水源地地下断面补给量,水源地允许开采量,并分析预测了水源地随开采时间的延伸其水头的变化趋势,为今后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