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64篇
基础理论   9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271.
李楠楠 《劳动保护》2021,(10):22-24
1988年出生的龚远平,至今难以忘记2008年汶川大地震带给四川人民的伤痛。他的家乡在四川绵阳,虽然家里受灾不算严重,但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对当时还是一名大学生的他来说,影响颇深。龚远平回忆:"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亲赴现场,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大救援,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不顾小家、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与使命,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决地向党组织积极靠拢。  相似文献   
272.
北川县城汶川地震震害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笔者在汶川大地震极震区北川县城现场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后北川县城的震害特征,论述了北川县城地震后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并对造成各类震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在总结震害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应加强研究的相关课题,旨在为今后的工程抗震设防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3.
刘波  胡卸文  何坤 《灾害学》2024,(1):177-187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和断层距呈现高度正相关性,受高程放大效应和地形影响,85.48%的灾害点发育于泥石流沟域内,同时94.35%的震裂山体来源于同震滑坡后缘的持续变形;震裂山体主要成灾模式包括高位震裂山体高速崩滑碎屑流、高位震裂山体崩滑铲刮侵蚀型泥石流和高位震裂山体多点崩滑堵溃型泥石流三种灾害链。研究结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全面识别和综合防治及强震区工程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4.
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及抗震设计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了为数众多的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随即组织了现场勘查队奔赴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了解建筑物的受损情况。本文基于大量的现场勘查资料介绍了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底框或局部底框砌体结构及楼梯间的震害特点。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合理设计和施工的砌体结构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抗震性能;按现行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要求;填充墙对框架抗震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在地震区应慎用底框砌体结构;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施工质量是结构获得良好抗震性能的前提;仅用延性系数来衡量结构抗震性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楼梯间结构设计宜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5.
理性思考汶川地震中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严重,应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按规范正常建造的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调查,对砌体结构震害严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轻砌体结构震害的建议;同时,对预制板在地震区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政府不宜限制预制板的应用;最后,建议采用经济性好、施工快捷、结构性能可靠的新型装配整体式房屋结构体系等技术。  相似文献   
276.
坡面型和沟谷型泥石流是2种不同的泥石流,不能用单一模型来计算它们的冲出距离。经分类研究,发现它们冲出距离的主影响因子有很大不同:对于沟谷型泥石流,主要是沟道内的松散物质储量;而对于坡面型泥石流,主要是坡面松散体的高度以及体积。2种泥石流的冲出角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别:研究区沟谷型泥石流的冲出角在29.6°~82.9°之间,表现出"高量级、高冲出角"的特征;坡面型泥石流的冲出角在25°~47°之间,且大部分的冲出角在30°左右,表现出"低量级、低冲出角"的特征。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汶川地震灾区2种不同类型泥石流冲出距离的计算方法。最后,将经验计算方法用陈家坝文家坪坡面泥石流和红椿沟泥石流进行验证,与实际值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277.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省水库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绵阳市水库地震灾害的现场科学考察资料,对绵阳市游仙区44座高危险情以上的水库土坝的震损现象做了初步总结和分析。发现这些震损水库基本上都建于1950~1980年,未经抗震设计,典型震害现象包括水库坝顶中部及坝轴线两侧纵向裂缝、坝体纵横向裂缝和坝坡局部滑裂等,并有水库泄水构筑物震损、防浪墙倒塌、上游坡护坡下滑、坝坡挡土墙倒塌等。这说明对小型水库土坝进行抗震设防是必要的,今后应深入研究小型水库土坝的震害机制,以指导水库土坝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278.
介绍了汶川8级地震中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归纳分析了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震害特征及其原因,总结出了砌体结构抗震"选材合理、整体设计、注重细节、确保质量"的总体原则,提出了采用"高宽比"来设计窗间墙的宽度、房屋底层中部加设圈梁的建议,讨论了采用隔震技术、墙体开缝耗能、"隐形构造柱"和"捆绑"抗震、设置减震缝及耗能砂浆抗震技术来改进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最后对砌体结构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79.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0.
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及其差异;根据长周期结构的特点,选取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江苏A050强震台的超长地震记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对远场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点,提出了长周期结构抗震及地震安全对策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