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轻型车实际道路油耗与型式认证油耗间的差异在不断增大,之前的实际道路油耗研究大多基于用户上报数据或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车载诊断系统(OBD)是一种监测发动机及排放控制系统实时工作状态的仪器.本研究通过OBD解码器采集瞬时发动机进气量计算机动车瞬态油耗并通过2辆轻型汽油车的实验室台架测试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差异在±5%以内).本研究进一步在北京选取了7辆轻型汽油车,利用OBD解码器开展实际道路油耗测试,并研究运行工况及车辆载重对其实际道路油耗的影响.实际道路结果显示测试车辆在典型工况下的油耗比型式认证油耗高23.1%~46.4%,平均差异为29.2%.通过微观运行模态方法将实际道路油耗修正到法规测试循环(NEDC工况)的交通特征下,道路油耗仍然比型式认证油耗高18.7%±7.1%.研究表明,平均速度与实际道路油耗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实际道路油耗在30 km·h-1以下时会随速度降低而显著上升.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车辆载重增加260 kg,实际道路油耗将上升6.2%±2.2%.  相似文献   
32.
我国汽油车排放物控制技术是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的来说技术发展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开发。一、机内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是从汽油车的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出发,通过控制汽油机的燃烧过程,达  相似文献   
33.
制订广州市在用汽油车双怠速污染排放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广州市在用车污染排放地方标准的制订,从广州市汽车污染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方面阐述了制订在用汤浊车地方污染排放标准的必要性;并提出和分析制订该荐标准的五项基本原则;最后,章对实施该项地方标准进行了简要的费效分析。  相似文献   
34.
缸内直喷汽油车颗粒物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能够影响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本研究通过整车转鼓实验对国V缸内直喷(GDI)汽油车的颗粒物排放水平及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汽油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GDI汽油车的PM、OC、EC排放因子分别为(43.4±16.2)、(11.0±3.5)及(20.5±8.1)mg·kg-1,其中EC的排放显著高于同类研究.为探索导致颗粒物排放区别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探讨了燃油类型、启动方式和循环设定对汽油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油类型(添加体积分数10%的乙醇与纯汽油)对颗粒物排放影响不大.冷启动会排放更多的颗粒物.同时,循环方式也会影响颗粒物排放,中国工况循环(CLTC)会排放比全球测试循环(WLTC)更多的颗粒物,这可能与我国更多的缓加速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35.
为研究轻型汽油车尾气PM2.5的排放特征,利用整车测试台架和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对12辆轻型汽油车尾气的PM2.5进行了采集,并进一步分析了PM2.5排放因子及其碳质组分——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的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参考文献研究结果,计算了我国轻型汽油车分阶段PM2.5排放因子,结合活动水平数据估算轻型汽油车PM2.5排放量.结果表明:测试的国Ⅰ前~国Ⅳ轻型汽油车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73.2±3.8)(50.5±45.4)(34.7±18.4)(22.6±10.3)和(1.0±0.2)mg/km,随排放阶段升级而显著降低.OC是轻型汽油车尾气PM2.5中的主要碳质组分,在TC(总碳)中所占比例超过90%. 2012年我国轻型汽油车PM2.5排放量为21 828.7 t,占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总量的3.5%,其中仅占轻型汽油车保有量17%的国Ⅰ及以前车辆排放了约43%的PM2.5. 研究显示,轻型汽油车尤其是国Ⅰ及国Ⅰ前车辆颗粒物排放不容忽视,在机动车颗粒物减排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6.
以一辆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试验测量了不同环境温度和测试海拔对于RDE试验常规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温(23℃)测试,更高的测试环境温度(30℃)增加了后处理装置的热负荷,更易触发燃油加浓,使试验车辆的CO和PN排放增加、NOx排放略有降低.试验发现在30℃温度下,测试海拔的增加使车辆的道路阻力需求降低,从而降低燃油加浓频率,导致CO和PN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此外,CO和市区阶段的PN排放对于RDE边界测试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表明车辆在排放标定时仍有进一步精细化的必要.  相似文献   
37.
以一辆国V排放缸内直喷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NEDC、FTP-75和WLTC对该车颗粒物质量、23nm~2.5μm固态颗粒物数量、5.6~560nm超细颗粒数量及粒径分布、颗粒物有机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NEDC、FTP-75、WLTC颗粒粒径分布基本相同,均呈对数双峰分布,在9nm和60nm两个粒径处出现峰值;5.6~23nm颗粒物数量排放占5.6~560nm颗粒物数量的43.1%~57.7%;与NEDC比较,加减速比例高、瞬态性强的FTP-75、WLTC循环的颗粒物质量、23nm~2.5μm固态颗粒数量、5.6~560nm颗粒数量排放增大;缸内直喷汽油车的颗粒物可溶性有机物组分占颗粒物的20.5%~27.9%,可溶性有机物主要为C16和C18的脂肪酸、C20~C29烷径和5环以上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测试循环对颗粒SOF排放及组分产生影响,瞬态性强的FTP-75、WLTC的PAHs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8.
为建立典型城市机动车驾驶模式并量化其尾气排放,研究选取成都市内26辆满足国Ⅴ排放标准(GB 18352.5-201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的轻型汽油车,利用便携式尾气测量系统测量其现实条件下的行驶工况及尾气排放,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分类回归树方法构建本地化的驾驶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的尾气排放。结果表明:划分的加速、减速、匀速、怠速、停走5种驾驶模式,可以反映车辆行驶过程中尾气排放和油耗特征。不同驾驶模式间的尾气排放有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以加速最大,其次为匀速、停走、减速,以怠速最小。根据污染物不同,不同模式间的尾气排放差异可达到12倍。此外,现实条件下车辆尾气超标排放的情况严重,且存在间歇性高排放的现象。这说明构建典型城市驾驶模式并分析其模式排放特征有助于估算小尺度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并为交通管理和尾气排放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9.
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中羰基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基于车载排放测试技术,利用2,4-DNPH吸附管对北京市10辆不同排放标准的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排放进行采样测试,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排放的羰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排放标准对测试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及组分均有明显影响,国Ⅰ前、国Ⅰ、国Ⅱ、国Ⅲ和国Ⅳ标准测试车辆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分别为6.41、3.20、2.59、2.05和1.09 mg·km-1.行驶工况对测试车辆的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也有较大影响,热启动工况排放因子最高,热运行工况次之,快速路工况最低.  相似文献   
40.
在某特大城市机动车检验站筛选了123台轻型汽油车,依据《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开展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泄漏测试,定量研究典型车型的燃油蒸发系统的现状及泄漏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燃油系统硬管连接或碳罐遮挡造成无法进行后续泄漏测试的车辆约占14%;油箱盖加压测试合格率为95%;不合格车辆主要为10 a以上老旧车辆,合格车辆中加压损失与年均行驶里程(VKT)呈正相关,VKT每增加1 000 km,油箱盖压力损失约为9.9 Pa;加油口加压测试显示,各排放阶段(除国六外)的合格率为44%~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