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由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强化生物增效污水处理技术,适用于垃圾渗滤液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原水通过机械格栅进入调节池后流入混合槽,在混合槽,原水、回流污泥及循环液按比例混合后流入废水处理装置(JS-BC装置)进行附着型生化处理,出水自流进入曝气池组进行完全混合型曝气生化处理,生化处理后废水进入后续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沉淀污泥一部分被排泥泵定期排出到  相似文献   
62.
陆志坚 《绿叶》2015,(3):21-27
刚刚过去的2014年,数起水污染事件一次次撩拨国人紧张的神经,一次次把自来水推向风口浪尖,一次次敲响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警钟。自来水,长久以来作为城市最重要的生活饮用水来源,它的品质直接关乎数亿国人的健康安全。可是,近些年来严重的水污染现实使国人对自来水安全充满疑惑与忧虑。我家水管里流出来的自来水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它到底干不干净?到底怎样才能喝到更放心的自来水——也许,自来水人想谈的更多!  相似文献   
63.
沉淀池中异重流会给混凝沉淀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提高混凝沉淀效果,防止异重流对絮凝池的间接影响,本研究对平流沉淀池中异重流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并对异重流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控制水流流型的稳定性是对沉淀池中异重流进行控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4.
高效沉淀池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厂,其表面负荷是沉淀效率的关键指标。为将实际工程表面负荷稳定提升到12 m·h-1,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优化了高效沉淀池的负荷。结果表明,污泥特性和几何构型的协同关系是提高沉淀池表面负荷的关键。宽下降区、长挡墙有利于提升流场的均匀性,但远端出水堰的污泥流失风险限制了表面负荷提升。优化的挡墙长度、上升区/下降区(1/2.65)之比等几何构型特征,能够减少积泥斗污泥扰动,改善总体流场均匀性,从而将表面负荷提高到11~12 m·h-1。污泥沉淀过程中的流变特性和流动本构认识不足,限制了表面负荷的进一步提升。上述结果提升了高效沉淀池工程负荷,深化了对高效沉淀池流态的认识,亦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运行优化工具及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65.
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进行了优 化设计.利用改进的RNG κ-ε模型和多相流混合(Mixture)模型,在 沉淀池外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对辐流式二沉池中部无挡板和有挡板 两种情况下的质量浓度场、颗粒沉降速度和沉淀效率进行了数值模 拟.在此基础上加入稀疏颗粒,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对悬浮物颗粒 在沉淀池中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追踪模拟.结果表明,沉淀池中固相颗 粒的行为和分布受湍流和漩涡的影响,显示出与理想沉淀理论不同的 轨迹.水流进入沉淀池后形成异重流迅速向下流动,在池内形成一个 大的回流区.在池半径中部安装竖直挡板能有效增加沉淀池后半部 分的沉速,有利于颗粒物的沉降,能够将沉淀池中悬浮物去除率从 76.9%提高到91.2%,使出水中悬浮颗粒质量浓度降低约62%.  相似文献   
66.
影响活性污泥沉降因素及设计沉淀池应注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和实验,对影响活性污泥沉降的多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设计沉淀池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7.
计算了平流式沉淀池的流场,并和理想沉淀池关于速度分布假定进行了比较,指出关于理想沉淀池的速度假定并不一定十分符合实际,这是造成我国沉淀池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给出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8.
新型一体化生物反应器脱氮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中心岛式一体化OCO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溶解氧(DO)、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pH值对其脱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好氧区DO为2.0 mg/L左右,C/N为8.5左右,HRT为12 h左右,pH值为7.4~7.8时,该工艺具有较为理想的脱氮效果,达到85%。试验还表明,该工艺的一体化沉淀池具有沉淀效能高、抗水力冲击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在对模型试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求得了处理轧钢废水旋流沉淀池设计面积负荷率的计算公式,并分析讨论了池数确定方法。分析表明,池组的总池面面积、总占地面积和总池壁面积,决定於设计面积负荷率,与池数无关。  相似文献   
70.
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化沟系统,对其进行了清水模拟试验和污水处理试验。清水试验结果表明,这种一体化氧化沟内沉淀池具有良好的固液分离特性,当水力停留时间大于12小时,沟内SS在2-5g/l时,出水SS均小于50mg/l,出水SS相对于沟内SS的去除率大于98%。污水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有较强的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1小时时,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BOD5去除率在90%以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