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1篇
综合类   720篇
基础理论   256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107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环境工作通讯》2008,(3):69-69
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9万平方公里,超过海南省的行政区域面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1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中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并朝着良性状况发展。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局部地区沙尘暴由过去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  相似文献   
972.
根据2006年10月野外调查数据及1998年的LANDSAT 5卫星影像解译的辽宁省植被类型数据,以辽宁省滨海公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3.3、ARCGIS9.0和FRAGSTATS3.3软件研究辽宁省滨海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滨海公路跨越2个纬度和5个经度,沿线主要植被类型以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为主。②辽宁省滨海公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景观更加破碎。③辽宁省滨海公路的建设直接破坏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主要为50m缓冲区内),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为25778.39 t/a,损失总生物量199274.2~284380.6t/a。建议采取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性措施。  相似文献   
973.
植被是陆地表面主要的覆盖物,也是许多地球系统过程的重要变量.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在区域尺度上是显著的.以重庆市为例,使用滑动平均和SG滤波对SPOT/VGT-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结合GDP和人口栅格化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相关场两个方面分析了植被与人类活动因子之间的时空相关性.结果表明,从1998到2005年,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并没有随GDP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而增加.在时间序列上,植被覆盖与GDP和人口之间总体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空间上,这种相关关系表现出了较强的异质性.空间相关场表明:较强的负相关主要发生在相对发达的主城区周围,反映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使得植被面积和生产力降低;然而在偏远的山区,由于经济落后同时植被覆盖较少,出现了正相关.  相似文献   
974.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宁陕县寨沟区域典型植被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板栗林、灌木林、荒坡草地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有林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特征均优于荒坡和坡耕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含水量最高,蓄水能力明显好于其它植被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各种植被类型坡地土壤含水量和饱和蓄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递减趋势,但有林地下降幅度较大,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荒坡与坡耕地表层.由此可见,在涵养水源方面,针阔混交林最好,针叶林、板栗林与灌木林次之,荒坡与坡耕地较差.  相似文献   
975.
以上海市主要植被类型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的近50年上海市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1987、1997和2004年上海市的TM遥感影像数据,分别计算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海市农田生态系统NPP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考虑气候变化,1961~2006年上海农田年平均NPP值增加了64.37g·m-2(以C计),平均每年增长1.43g·m-2.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均与NPP显著正相关.另一方面,上海农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1987年的76%递减到2004年的43%.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双重因素的驱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农田NPP总量减少了42%;相对于气候变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NPP总量影响较大,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对NPP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占78%;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达92%.  相似文献   
976.
西宁市城市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宁市为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城市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7年西宁市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2306.82×10^6元。西宁市不同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价值排序为:森林〉耕地〉草地〉园地,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大小依次为:固碳释氧〉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原材料生产〉保持土壤〉食物生产〉休闲娱乐,各植被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林地和园地的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起到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77.
植被覆盖对沙尘天气滞后性影响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兴奎  王小桃  张凤 《环境科学》2009,30(2):322-327
1982~2000年卫星和335个气象台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相关分析显示,中国区域沙尘天气年发生频次与植被覆盖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沙尘天气主要发生源地,夏季植被的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后期冬春两季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而这种影响机制却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准地转正压模式,从3个摩擦量级分析了上述现象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大气与水面摩擦系数量级,最高可在72 h内使边界层大气风速平均下降90%;在大气与裸土摩擦量级,18 h内边界层大气平均风速最高可下降100%;在大气与植被摩擦量级,1 h内边界层大气平均风速就可以下降100%.观测事实和模拟结果证实,地表植被残存的根茎,是影响冬春两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残留根茎对大气的摩擦阻挡作用,是夏季植被对沙尘天气产生滞后性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78.
本文在进行湿地植被与水系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沟通湿地内原有水系,进行湿地生境改造,布置不同的生境类型并配置完整的群落结构,系统的营造满足水禽类动物生存的湿地生境,立足水禽生境营造的角度进行植被专项规划探讨,在理论上完善湿地公园植被专项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979.
利用2008年SPOT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运用3S技术对盘龙河流域的植被、土地利用和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土地资源内部结构不合理,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其环境质量以中等偏上为主,差的质量面积较大。提出了对盘龙河流域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生态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0.
本文提出了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西南石漠化喀斯特山地植被生产力低和植被修复困难重要原因的观点。桂西北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站和黔中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碳酸盐岩石灰土坡地的平均土壤质量厚度(<2mm),分别为21.95kg/m2和16.04kg/m2。以地上部分生产力4.8t/ha.a,灰分含量9.5%计,植被每年要从土壤中吸取45.6g/m2.a的矿质养分,相当于两地土壤总量的约千分之二。土壤总量少导致的西南碳酸盐岩石质山地土壤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植被生产力低下的重要原因。纯碳酸盐岩硅酸盐矿物含量低,成土速率低。长期不断的收获植物,不可避免地要带走矿物质,导致喀斯特山地土壤矿质养分的减少,进而抑制植物生长.施用矿质肥料可能是促进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修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