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3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09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93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1077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406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万蕾  朱伟 《生态环境》2010,(1):34-39
通过对苏州城市河道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河道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其它水体有明显不同。从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通过取样分析苏州苗家河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及采用黑白瓶法测定浮游植物产氧能力,结果表明:该河道氮、磷含量较高,浮游植物群落为绿藻一硅藻型,种类少,季节变化明显,水体中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低于底层。分析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叶绿素a的产氧能力发现,河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产氧能力普遍较低。本文揭示了重污染河道中大量悬浮颗粒附着在浮游植物的体表,影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产氧能力,是整个水体和底泥中的溶氧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了重污染河道溶氧偏低产生黑臭的原因,为重污染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重污染河道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苏州城市河道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河道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其它水体有明显不同。从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通过取样分析苏州苗家河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及采用黑白瓶法测定浮游植物产氧能力,结果表明:该河道氮、磷含量较高,浮游植物群落为绿藻-硅藻型,种类少,季节变化明显,水体中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低于底层。分析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叶绿素a的产氧能力发现,河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产氧能力普遍较低。本文揭示了重污染河道中大量悬浮颗粒附着在浮游植物的体表,影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产氧能力,是整个水体和底泥中的溶氧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了重污染河道溶氧偏低产生黑臭的原因,为重污染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不同pH值条件下悬浮载体SBR反应器处理污染河水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悬浮载体SBR反应器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初始pH为7.0时,悬浮载体SBR反应器处理污染河水的脱氮性能最好,NH4^+-N和TN去除率分别为100%和36.6%。在初始pH 7.0时,悬浮相和附着相污泥亚硝化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81 mgNH4+/(gMLVSS.h)和5.42 mgNH4^+/(gMLVSS.h) 悬浮相污泥在pH 9.0时硝化性能最好,达到2.31 mgNO2^-/(gMLVSS.h),而附着相污泥在pH 8.0时硝化性能达到最佳状态,为1.03 mgNO2^-/(gMLVSS.h) 在pH 8.0时,悬浮相和附着相污泥反硝化活性最强,分别到达13.98mg NO3^-/(gMLVSS.h)和12.72 mgNO3^-/(gMLVSS.h)。  相似文献   
994.
SSF净化(suspended sludge filtration)是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在处理量为1.8×104m3/d大型污水处理站的首次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达到ρ(油)≤10 mg/L、ρ(SS)≤15 mg/L的指标,克服了常规流程二次沉降罐沉降分离效果差、处理效率低等问题。SSF净化装置投加混凝剂65.00 mg/L、助凝剂0.84 mg/L,药剂成本约0.31元/m3。该工艺流程短、运行成本低、投资省,适用于来水水量水质相对稳定的污水处理站。  相似文献   
995.
沸石的改性及其对氨氮吸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及其组合顺序对天然沸石吸附NH4+效率的影响及其吸附特征,选择盐、高温、酸3种改性方法进行不同组合. 结果显示,改性组合顺序对天然沸石的吸附性能影响较明显,最佳改性组合顺序为“盐+酸+高温”,其改性后的沸石在初始ρ(NH4+)为15、30和50 mg/L下对NH4+的去除率分别为87%、92%和94%. 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 2种方程来拟合“盐+酸+高温”改性后沸石的吸附行为,表明其更符合Langmuir模型,R2为0.998 5,其最大吸附量(qmax)为8.23 mg/g,并且其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R 2为0.998 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BET)分析结果表明,沸石经最优组合改性后表面形态明显变化,比表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996.
NaCl改性人造沸石去除废水中氨氮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aCl溶液对人造沸石进行改性处理,考察NaCl溶液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表面特征分析、静态吸附试验及吸附等温分析,进一步比较了人造沸石和改性人造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去除性能.由X射线衍射(XRD)分析可知,沸石经改性后表面变粗糙,同时出现NaCl晶体特征衍射峰.试验结果表明,1.0 mol·L-1NaCl溶液对人造沸石的改性效果最佳;在沸石用量为1.0 g(50 mL废水)、氨氮浓度为10 mol·L-1、反应时间为40 min、反应温度为25℃和pH值为6.52条件下,改性人造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为96.02%.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均可较好地拟合2种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改性人造沸石对氨氮的吸附饱和容量(21.46 mg·g-1)远大于人造沸石(9.03 mg·g-1).  相似文献   
997.
2008年12月对黄河三角洲北部及其毗邻海域悬浮体浓度(SSC)和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该海域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冬季SSC和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水体中的SSC变化范围较大(5~1064mg/L),表、底层的SSC高值区(>600mg/L)均呈条带状分布于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附近海域,且随水深加大SSC快速降低(400μg/L)集中于近岸海域,渤海中部POC仅为20~50μg/L左右,但底层POC向渤海湾中部扩散范围比表层大.POC和SS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海区近岸浅水区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冬季SSC和POC高值区与最大侵蚀区、波致底切应力>0.2N/m2的区域相对应,表明在冬季强海洋动力条件下,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前缘不仅是沉积物的“源”,也同样是颗粒有机碳的“源”.  相似文献   
998.
张安龙  曹萌 《环境工程》2011,29(1):15-18
通过小试规模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陕西科技大学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冲击负荷、pH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RT为10 h,进水ρ(COD)为300 mg/L,ρ(NH3-N)为35 mg/L,填料体积填充率为35%,pH为7左右时,MBBR反应器对COD、TN的去除率分别为87.38%、68%。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填料负载水蚯蚓的污泥减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水蚯蚓污泥捕食减量化,在两种填料上负载水蚯蚓进行污泥减量效果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蚯蚓可在组合填料的生物膜上大量繁殖生长并摄食污泥,利用组合填料负载水蚯蚓降低剩余污泥产率效果非常明显,投加和未投加水蚯蚓反应器的平均剩余污泥产率分别为0.0115,0.2353 g/g;而弹性填料负载水蚯蚓的反应器污泥减量效果不明显,投加和未投加水蚯蚓反应器的平均剩余污泥产率分别为0.1556,0.1831 g/g。弹性填料不适于负载水蚯蚓。由于水蚯蚓的捕食作用使反应器中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污泥中有机物所占比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炉渣作填料的水平潜流(HFCW)+垂直潜流(VFCW)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研究了不同进水浓度时湿地系统对河水中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满水位运行(水深75 cm),水力负荷为0.4 m3/(m2·d)的条件下,组合潜流人工湿地对河水中有机物有较高的处理效率,进水ρ(COD)为100 mg/L左右,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去除效果,进水氨氮、硝态氮、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6~12,8~16,3~9 mg/L,氨氮、硝态氮、总磷去除率分别维持在45%、80%、55%以上;垂直潜流湿地复氧效果优于水平潜流湿地,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级处理单元的组合方式对硝态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