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213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包气带土层中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旭  李广贺  黄巍 《环境科学》2001,22(4):108-110
温度是影响包气带土层中石油污染物自然衰减的重要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油污土层微生物降解的温度效应进行研究,并预测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物的半衰期.结果表明,温度对生物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符合关系式K=3145exp(-5233/T).根据该式对石油污染物的半衰期进行预测,得出5℃、10℃、20℃和30℃时包气带土层中石油污染物的半衰期分别为1499 d、1075 d、572 d和317 d.  相似文献   
252.
2株海洋石油降解细菌的降解能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邵宗泽  许晔  马迎飞  郭庆 《环境科学》2004,25(5):133-137
为实施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从厦门储油码头油污水中分离得到了2株石油降解菌.它们能够在以柴油、萘或芘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并适应于海洋环境的温度、pH和盐度.它们对萘都有很强的降解能力,3d内降解率可达87.53%和84.01%;7 d内对芘降解率分别为8.35%、5.37%.经16S rDNA同源性分析表明2菌株之间及其与施氏假单胞菌的同源性皆为99%;Biolog生化鉴定也表明它们为不同的菌株.通过兼并PCR扩增,序列分析发现2种菌编码完全相同的萘双加氧酶基因,该基因与其它假单胞菌的萘双加氧酶大亚基有98%同源性.  相似文献   
253.
粘性疏水物质-油在河口沉积悬浮物上的吸附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宏  田康  叶常明  林杰 《环境科学》1989,10(3):23-26
利用水体中沉积悬浮物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来研究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分布规律已经成为探索水体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水体中油污染的吸附,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油是一种疏水性物质,具有  相似文献   
254.
珠江口海区的油污染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柯东胜 《环境科学》1989,10(2):90-92
本文根据珠江口海区污染调查、监测的有关资料,对珠江口海区海水中油类的分布状况以及油污染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影响海水中油类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和应采取的防治对策等进行了讨论,为制定珠江口海区区域性防治油污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5.
为研究RL强化MI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效果,通过盆栽实验,测定了修复过程中微生物、脱氢酶、原油降解率和正构烷烃等变化。结果表明,提取RL具有良好表面和乳化活性。修复过程中微生物数目、脱氢酶和石油降解率具有相关性。RL+MI联合修复对原油的降解效果最显著,第14、21和28天的降解率分别达67.6%、78.6%和81.3%,较MI和RL处理分别提高了22%~24%和32%~38%;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最高生物量分别比CK提高约20、5.8和4.7倍;GC-MS示修复14 d后∑C21-/∑C22+(1.334)和Pr/Ph(1.152)均大于CK,说明降解早期具有高碳正构烷烃、奇数烷烃的降解优势以及对类异戊二烯烷烃的降解。  相似文献   
256.
一种水基燃烧新技术及其清除海洋油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面积海洋石油污染难以利用现有方法进行高效治理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水基燃烧新技术,介绍了其技术特点和以碳化钙和金属钾为主要原料配方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而利用其独特的可长时间持续燃烧这一关键性能,设计开展了对海洋油污进行清除处理的实验研究。结果不仅表明了采用该技术处理海洋油污的有效性,特别是对实际最为常见且采用传统燃烧法根本无法处理的油层厚度不足3 mm的海洋原油污染,通过其对油层持续的点火和加热挥发等多种作用也可达到高效清除的目的,并从油层厚度与燃烧状况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7.
鼠李糖脂对不同菌株降解柴油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瑛  李冰 《环境工程学报》2010,4(9):2088-2092
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了鼠李糖脂对柴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单菌株柴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后,各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对柴油的降解率均有所提高。在混合菌的柴油污染物降解实验中,发现当向土壤中添加了200 mg/L鼠李糖脂时,对柴油的降解才有较大的提高;而当添加100 mg/L的鼠李糖脂到水体中时,对柴油的降解就有较大的提高,而当鼠李糖脂浓度提高为200 mg/L时,柴油的降解率却没有进一步明显的提高。这说明鼠李糖脂对柴油降解的影响程度不仅与环境介质有关,还与添加的鼠李糖脂浓度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添加适当浓度的鼠李糖脂不仅可以提高对柴油的降解率,而且可加速其降解速度,缩短生物修复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258.
假单胞菌L-01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玉瑛  李冰 《环境工程学报》2010,4(11):2575-2578
通过对活性部位测定,表明菌株L-01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胞外型的糖脂类物质;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后,采用红外扫描仪和紫外扫描仪测定其结构并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为鼠李糖脂。当以柴油为惟一碳源培养菌株L-01时,在生长的对数后期开始产鼠李糖脂,并在稳定期的初期达到最大值。菌株L-01产的鼠李糖脂对柴油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培养60 h时,其E24值高达95.2%。通常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指在水中测得的,而对鼠李糖脂在水中和土壤中的测定其CMC值后,结果发现两者差距很大,在水中的CMC为65 mg/L;而在土壤溶液中时,其CMC值高达185 mg/L,这一点对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于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添加的表面活性剂在高于CMC值时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259.
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石油污染土壤对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对污染胁迫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以期筛选适合石油污染土壤的潜在修复植物。设置了4组不同质量分数的石油污染土壤处理,对玉米(Zea mays L.)、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和翅碱蓬(Suaeda hetroptera Kitag)4种供试植物进行了温室盆栽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试验土属滨海盐渍土,在盐碱化和石油污染的双重胁迫下,不同的植物种子对石油污染表现出不同的耐受性;受试植物在10%(质量分数)石油污染处理下的发芽率均达80%以上,且石油的暴露水平越高,高粱、披碱草和翅碱蓬的种子发芽率越大;玉米和高粱的株高和根长均与土壤中石油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披碱草的根长则与之呈显著负相关;玉米的根冠比与土壤中石油浓度呈显著负相关,高粱和披碱草则与之相关性不明显;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生长的玉米和高粱,其叶片中MD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污染土壤石油质量分数的升高呈现单峰响应特征;披碱草2个生长期(45、60d)叶片内的MDA含量均随土壤中石油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土壤石油污染会对其造成毒害作用。总的来看,相比其他2种植物,高粱和披碱草具有较大的种子发芽率和石油污染耐受性,表明它们具有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60.
油污土中降解柴油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所采集柴油污染土壤样品中富集、分离得到柴油降解优势菌株,命名为B-3和B-4.根据其生理生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定2株菌分别属于Tetrathiobacter kashmirensi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由于实验中,B-3的生长曲线较特殊,故以B-3和典型石油烃降解菌假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