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林峰 《环境》2009,(11):74-76
在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美国48岁男子丹尼尔·苏尔罗也许是少数没有在经济衰退中受到任何损失的美国人之一。8年前他就前往沙漠中隐居起来,从此再未用过任何金钱。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过去3年里,苏尔罗竟一直住在沙漠中的一个地下洞穴里面,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日前,当“现代穴居人”苏尔罗的博客曝光之后,他在一夜之间成为美国名人。  相似文献   
42.
《环境》2008,(12)
湖南: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违规环评;云南:西双版纳首次洞穴资源;广西:联手银监给污染企业“断奶”;福建:福州投资10亿元治水;四川:春灌前开工10.6万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43.
44.
讨论了喀斯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含意,类型和特性。采用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离散度对洞穴景观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表达与评判。阐述了人工作用对沿穴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对旅游沿穴景观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5.
贵州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抬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各种层状地貌是地貌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记录了区域地貌、地质、环境及气候变化等地球内外动力的演变。深入研究贵州高原的各种层状地貌的形成、变形及时代,可以弥补缺乏沉积记录等代用指标的不足,具有重建贵州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历史的重大意义。文章总结了有关贵州夷平面、河流阶地、洞穴等各种层状地貌等零星的研究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旨在构筑贵州新生代区域构造抬升、地质环境演化基本轮廓;与此同时。依据贵州喀斯特的特殊性,提出各级地貌面上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综合对比以及年代学研究是深化贵州层状地貌和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6.
47.
为更好地认识岩溶含水介质与芳香烃BTEX之间的吸附特征,该文在实验室和洞穴条件下研究了岩溶洞穴中的固结土对BTEX的吸附动力学,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固结土对BTEX的吸附24 h达到平衡,其动力学过程适合用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R20.937),2种条件下固结土对苯系物总吸附量基本相等,分别为0.032 1和0.030 4 mg/g;吸附等温线最适合用Henry模型描述,BTEX分配系数介于0.002 7~0.004 5 L/g;苯和甲苯的解吸等温线适合用Henry模型描述,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滞后系数分别为5.93和5.00。  相似文献   
48.
为揭示岩溶洞穴滴水中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与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作者在2019年夏季和冬季2个时期分别对麻黄洞进行监测。通过对麻黄洞滴水水化学指标和滴水δ13CDIC进行监测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1)麻黄洞滴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个滴水点SIc、SId均大于0,滴水处于饱和状态。(2)麻黄洞滴水水化学指标表现出不同季节和空间的变化趋势,MH1和MH2的滴水δ13CDIC值呈现出夏季偏轻、冬季偏重的季节变化特征,响应外界降水变化。(3)麻黄洞上覆受人类活动影响,其中产生的SO42-、NO3-等离子介入导致MH1和MH2的δ13CDIC发生偏重的变化,因此研究麻黄洞气候响需考虑SO42-、NO3-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50.
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此前对全球甲烷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模拟研究,但在源汇关系和通量的认识上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近期研究发现,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下空间(洞穴和裂隙等)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其作用机制主要有微生物氧化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但对二者的影响大小认识不足;喀斯特洞穴甲烷碳库大小及其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影响认识尚不清楚。下一步工作应该加强洞穴甲烷的系统研究,分析甲烷的碳汇机制以及估算碳库大小;同时,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大气、土壤和洞穴甲烷通量的研究,以揭示喀斯特地下空间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