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53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81.
李权禄 《环境科技》1995,15(1):86-89
综合大伙房水库十几年理化、浮游藻类监测资料,按国家GB3838-88标准,水库水质除总磷、总氮外,其余理化均在地面水Ⅰ、Ⅱ类标准范围之内。多年平均总磷、总氮分别为0.051和1.190mg/L,均超出Ⅱ类水质标准;多年平均浮游藻类生物重量7.06mg/L,已达到较重富营养型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82.
海洋浮游藻类的化学分类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综述了以色素分析为基础的海洋浮游藻类化学分类法的发过程,发现基础性数据缺乏和应用范围不够广阔是阻碍此项研究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藻类色素分析数据之数学解析技术的进展,对最近出现的分析软件(CHEMTAX)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对海洋浮游藻化学分类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83.
可利用微藻的种类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现已知全球藻类3万余种,其中微藻约占70%.阐述了微藻的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重点探讨了4种主要的可利用微藻-螺旋藻、小球藻、杜氏藻和红球藻的分布、繁殖方式和生态条件,分析了微藻的应用价值,介绍了微藻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4.
85.
生态型水源水库是将生态学原理与传统水库管理相结合,通过连续的生物监测,为水库建设合理的生态结构和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上海金泽水库为例,于2019—2021年对该水库进行原位调查,探讨水环境因子、藻类和鱼类对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泽水库3年内共鉴定出浮游甲壳类61种,其中,枝角类29种,平均生物密度为3.8 ind.·L-1,生物量为0.139 mg·L-1;桡足类32种,平均生物密度为4.8 ind.·L-1,生物量为0.445 mg·L-1.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在3年中均为优势种.枝角类优势种的生物密度由DO、TP、Chl.a、WT主导,桡足类优势种的生物密度由DO、WT、TDS主导.浮游甲壳类优势种与藻类优势种的关系显著,其群落结构易受藻类上行作用的影响,第1优势种长额象鼻溞与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  相似文献   
86.
为了提高微藻的生物量及油脂产量以降低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采用光异养培养模式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确定其最适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大豆蛋白胨.采用响应面设计的方法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5光异养培养过程中的最佳碳氮源浓度进行了优化,在葡萄糖含量为17.53 g.L-1,大豆蛋白胨含量为8.67 g.L-1时,生物量最大产量为0.63 g.(L.d)-1,与模型预测结果[0.62 g.(L.d)-1]基本吻合,此时其油脂含量为19.25%,油脂产量达到121.3mg.(L.d)-1.污水养殖结果显示,在以北京市城市生活污水为培养基的情况下,微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5对污水具有良好的净化能力,COD的去除率达到80.9%,总氮的去除率达到69%,同时其也具有较好的产油效率,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分别可达到1.00 g.L-1和24.12%,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为探究小球藻同步固定CO2、净化废水及生产蛋白质的潜力,实验研究不同氨氮浓度(30,60,90 mg/L NH4Cl)和CO2体积分数(0.038%和10%)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固碳、氮磷营养盐去除及蛋白质生产的影响,并将Logistic方程与改进的Monod方程相结合,描述小球藻比生长速率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10% CO2组生物量(380.16~499.52 mg/L)是0.038% CO2组生物量(44.73~120.00 mg/L)的3.54~8.30倍,同时,10% CO2组中氨氮和磷酸盐消耗速率明显高于0.038% CO2组。小球藻比生长速率、固碳速率、蛋白质含量均与生物量呈正相关(R2≥0.83,P<0.05),且在10% CO2和60 mg/L NH4Cl条件下获得最大值,分别为0.21 d-1、42.62 mg/(L·d)和228.43 mg/L。此外,拟合结果显示Logistic方程与改进的Monod方程联合应用可较好地描述小球藻的生长过程(R2=0.39~0.96),且10% CO2条件下的营养盐更易被小球藻吸收。实验结果可为微藻同步固定CO2、净化废水及副产物(如蛋白质)生产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纳米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在生产、使用和丢弃含有工程纳米材料产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纳米材料释放到水环境中。工程纳米材料已在世界多地的水环境中被检测到,给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由于水环境的复杂性,工程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等生态风险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以微藻为模型生物,总结了典型工程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纳米氧化物、碳纳米材料以及量子点的毒性效应。探讨了工程纳米材料在水中的环境行为以及与其它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讨论了工程纳米材料自身理化性质和环境因素对其毒性的影响。从生理指标和组学指标出发分析了工程纳米材料对微藻的毒性机制,并展望了工程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工程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纳米材料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9.
当前,日益增多的污水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相比,微藻污水处理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方法。微藻生长繁殖快,光合效率高,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金属离子及有毒物质等污染物。分析了微藻污水处理几个关键环节的研究和发展,包括藻种的选择、微藻污水处理的体系、微藻对各种类型污水处理的可行性及微藻回收等。指出微藻污水处理的优点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微藻污水处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汝溪河浮游硅藻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基于不同水文期特点,分别在平水期(2014年4月)、丰水期(2014年7月)、枯水期(2014年12月)对三峡库区支流汝溪河的浮游硅藻及理化参数进行采样监测,应用功能群分类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手段,探讨汝溪河不同水文期浮游硅藻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3个水文期,汝溪河共发现浮游硅藻功能群10个,分别为A、B、C、D、L_o、MP、P、T_B、X3、S1类群,其中种类最多的功能群是MP类群,数量最多的是D类群.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平水期功能类群密度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为总氮(TN);与丰水期功能群密度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为透明度(SD);浊度(Tur)、碱度和pH以及电导率则是影响枯水期功能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汝溪河浮游硅藻功能群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含水温(WT)、电导率(Spc)、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DO)、硝态氮(NO_3~--N)等.因此,功能群能较好反映汝溪河的生境特点,而氮营养元素对汝溪河浮游植物功能群变化及水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