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9篇
  免费   837篇
  国内免费   3123篇
安全科学   538篇
废物处理   295篇
环保管理   389篇
综合类   6170篇
基础理论   796篇
污染及防治   1492篇
评价与监测   205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90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375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91.
WASP水质模型在辽河干流污染减排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WASP模型对辽河流域实施水质改善方案后水质的变化进行模拟,以辽河干流铁岭段水质指标COD为例,结合流域污染削减目标寻求合理的减排任务分配方案。结果袁明:根据不同季节灵活地分配减排任务,辽河干漉铁岭段年削减COD1.74—2.49万吨可使其水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迭到减排耳标。  相似文献   
992.
硝化细菌在不同温度下对氮素的去除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进行硝化细菌的富集,菌种的分离纯化,初筛,硝化效果的测定。对其中4株硝化效果较好的亚硝酸菌BY5、SY6和硝酸菌BX4、SX5进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将其鉴定到属:前两者属于亚硝酸单胞菌属,后两者属于硝酸杆菌属。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这4株菌株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菌的最适合温度为25℃-30℃,亚硝酸菌的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74%,硝酸菌的亚硝酸盐去除率可以达到70%,在15℃时,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氨氮去除率争亚脯酸盐去除率均可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993.
轮叶黑藻去除水体中氮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在不同梯度营养盐浓度下,沉水植物轮叶黑藻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研究得出: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轮叶黑藻对水体中总磷(TP)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总氮(TN)处理浓度较高(15mg/L)时,轮叶黑藻对水体中的TN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轮叶黑藻的净化效果随水体中氮、磷等物质含量增加而增大,轮叶黑藻是一种很好的水体净化植物,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可以适当配置轮叶黑藻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94.
燃煤烟气脱汞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燃煤大国,汞污染非常严重,燃煤汞排放的控制技术将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保课题。了解了一些经典脱汞技术的新进展,同时也关注了一些新兴脱汞技术。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可以同时脱除NOx、SOx和Hg的多污染控制控术将会是一个有前途的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995.
针对焦化厂二级生化出水CODcr、色度不达标问题,研究采用PAC和PFS对焦化厂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研究确定了各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和最适pH值,对比了各混凝剂在最佳混凝条件下的处理效果,以及在最佳投药量条件下最佳pH值。结果表明:PAC最佳投药量为6g/L,PFS最佳投药量为5.5g/L;在最佳投药量的条件下,对CODcr去除较好的是PAC,去除率为44.83%;对色度去除率两者相同,都为80%;二者最佳pH值均为7。  相似文献   
996.
The organic matter in tropospheric aeroso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tmospher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The bulk of organic matter,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mass, is bound to polymeric material whos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re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used thermodesorp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d- GC/MS) to study organic compounds of low molecular mass and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 to characterize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macromolecules in TSP samples collected in di erent seasons from di erent sites in Guangzhou. n-Alkanes, fatty acids and nitriles were the predominant compounds in the thermodesorption products, whereas aromatics, fatty acids, nitriles and n-alkanes/alkenes were the major compounds in the pyrolysat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romatics were main units in macromolecules. The fatty acids and nitriles formed from carboxylic ammonium salts were detected in both thermodesorption products and pyrolysates at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ompounds in TSP formation. The TSP source mainly determined the occurrence of compounds in samples from urban, suburban and forest sites, whereas the TSP source and formation process maybe controll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compounds detected. High levels of nitriles in summer samples from suburban and forest sites coincide with the release of ammonium from the land and of fatty acids from vegetation at these sites.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处理的必要性及最新进展,提出降低成本、减少二次污染、操作简单、运行稳定高效、符合我国国情是今后研究解决的重点,也是其能否实际推广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8.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盐类,尤其是总氮和总磷过量,导致藻类疯长,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氮元素在水体中的形态的转化规律、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受到众多专家的研究.综述了当前水体中氮元素研究的进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99.
洱海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好氧间歇淋洗培养法,对洱海流域内的农田、菜地土壤样品培养2周,研究土壤氮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2周氮矿化量平均为65.54mg/kg.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氮矿化量的平均值为露地菜田粮田大蒜田.土壤氮素矿化以硝态氮为主,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氮矿化同全氮、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负相关;氮矿化与无机氮含量、C/N之间无显著关系.全氮、有机质和pH值是影响该流域农田土壤矿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流域颗粒有机物质来源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控制流域水质污染,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通过采集和测定流域内土壤、植物以及河流断面水体悬浮颗粒有机质(POM)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和C/N比值,对石头口门水库汇水流域水体POM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POM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其贡献为69.2%,藻类等大型水生生物和浮游植物的贡献分别为23.1%和7.7%.流域水体中POM的来源存在时空差异.丰水期,浮游植物和藻类等大型水生植物的贡献均为15.4%,而枯水期后者的贡献提高到了30.8%.水体POM主要来源于双阳河和饮马河下游的土壤有机质,说明该区域土壤侵蚀较重,易发生非点源污染;岔路河和饮马河上游支流小黄河,水体POM以浮游植物的贡献占主导,其贡献分别为86.3%和94.8%,这些区域侵蚀较弱,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风险小;大中型水库区域的POM主要由藻类等大型水生植物贡献,表明悬浮颗粒物在进入水库后可能发生了明显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