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394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探讨春季藻类快速生长的机制,研究较低温度下氨氮对淡水浮游藻类生长及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对南开大学新开湖水体藻类进行了室内生态模拟试验研究.在10℃、125μmol·m·s-1光强条件下,培养液中氨氮最终浓度设置为1.0、1.5、2.0、2.5、3.0mg·L-1和对照组(不添加氨氮),每隔1~2天加入氨氮至初始设定值,培养时间为26d.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在1.0mg·L-1组生长最好,最大生长密度为1.53×105cells·L-1,高于对照组;浮游藻类在高于2.0mg·L-1处理组中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制作用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3.0mg·L-1处理组的最大生物量仅为5.4×104cells·L-1.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硅藻逐渐取代绿藻而成为绝对优势藻,随着藻类的生长,粗刺四刺藻(Treubaria crassispina)在所有处理组中由优势种而逐渐消失,近缘针杆藻(Saffinis affinis)和新月藻(Closterium lunula)在培养后期逐渐成为优势种,但在不同氨氮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生长密度.除1.0mg·L-1处理组外,其它处理组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氨氮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优势种的变化,并且对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83.
84.
渔业复垦塌陷地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程森  路平  冯启言 《环境科学》2021,42(5):2541-2549
水产养殖行业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问题.为探究渔业复垦塌陷地ARGs污染特征,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检测分析了渔业复垦塌陷地ARGs的相对丰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区域共检测出29种ARGs,bacA在所有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达1.96×10-5~1.19×10-4.沉积物中磺胺类和四环素类ARGs相对丰度较高,井水中多药类ARGs相对丰度较高.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品中为最优势细菌门,沉积物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较为优势.属水平上,硫杆菌属(Thiobacillus)为沉积物中最优势细菌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井水中优势细菌属.ARGs与微生物相关性分析表明,菌属与ARGs间主要呈中度相关,多种菌属与ARGs显著正相关,ARGs的分布受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渔业复垦塌陷地沉积物与井水均受到ARGs污染,应加强相应控制措施保护区域环境.  相似文献   
85.
冯兆忠  彭金龙 《环境科学》2021,42(6):3084-3090
当前我国地表臭氧(O3)污染日趋严重,对植物生产力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粮食作物产量和木本植物生物量与O3暴露水平指标M7(7 h平均O3浓度,09:00~16:00)、SUM06(每小时O3浓度大于60 nmol·mol-1的累积值)、W126(每小时O3浓度在特定时段内用Sigmoidal函数加权求和值)、PODY[每小时气孔O3通量高于阈值Y nmol·(m2·s)-1的累积吸收通量]和最常用的AOT40(每小时O3浓度超过40 nmol·mol-1部分的累积值)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计算了相应的损伤阈值.基于AOT40的结果表明,导致水稻、冬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5.93、2.69、8.67和4.17 μmol·mol-1·h,说明我国玉米对O3的耐受性可能要高于其它3种作物;对于木本植物,杨树5个品种的熏蒸实验和17种木本植物的整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其总生物量减少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12.20 μmol·mol-1·h和10.87 μmol·mol-1·h.此外,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应关注建立植物其它重要参数与O3污染的响应关系与提高O3区域风险评估精度,同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影响植物O3敏感性的重要因子(如土壤氮素和树龄等)耦合到区域评估模型中.  相似文献   
86.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6):21-26
土壤性质是影响溶磷菌发挥其对土壤磷素转化与循环的重要因素,研究土著溶磷菌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可为该地区作物的提产保质、环境改善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拟以不同性质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筛选出具有紫色土亲和性的溶磷菌(PSB)菌株,研究溶磷菌菌液浓度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及土壤磷组分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P6菌株为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其溶磷能力与溶液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初步判定菌株通过产酸来释放土壤中的难溶性无机磷。盆栽实验结果表明黄瓜幼苗生物量从大到小分别是:磷肥高浓度P6菌液中浓度P6菌液低浓度P6菌液CK,高浓度菌液于酸性、石灰性和中性土壤中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达到了磷肥促生效果的87.92%、84.19%和84.49%,但其对Ca-P的转化率仅达到磷肥处理的66.7%、80.44%和58.18%。研究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溶磷菌菌液对黄瓜幼苗均有一定程度的促生效果,较直接施加磷肥而言,添加高浓度菌液对作物的促生效果差距较小,而更为突出地降低了土壤磷素的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87.
新疆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评估新疆森林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论文基于在阿尔泰山布设的35个样地实测数据,参考2011年新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研究了我国境内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126.67 t·hm-2,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120.84 t·hm-2)>草本层(4.22 t·hm-2)>凋落物层(1.61 t·hm-2),乔木各器官中,干、根、叶和枝分别占乔木生物量的50%、22%、16%和12%,干所占比例最大;林龄对植被生物量影响显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2)生物量平均含碳率在0.40~0.53范围内,各组分、乔木各器官含碳率均不同,且林龄对含碳率影响显著;3)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5.72 t·hm-2,碳储量为131.35 Tg,其中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86.67、43.09、1.03、0.56 Tg,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6%和33%,构成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储存库;不同龄级的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最大,过熟林次之,两者合计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1%;4)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分布,是由西北—东南不同的环境因子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8.
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人为采伐活动形成的林窗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39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m2、G6:1 225 m2、G7:1 600 m2)以及林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①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林窗内各位置土壤MBC和MBP,对MBN影响不显著;MBN与MBC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林窗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但MBN变化幅度较小,MBP仅在林窗中央具有单峰型变化。MBC、MBN和MBP分别在面积为400~900 m2、225~625 m2和625~900 m2的林窗较高。总体来看,中型林窗更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值。②季节变化对土壤MBC、MBN、MBP均有极显著影响,MBC为夏高春低,MBN夏高冬低;MBP的变化较复杂,秋季相对较高。③林窗中央与边缘间MBC、MBN、MBP差异不显著,但MBC、MBN显著高于林下。说明较之马尾松纯林,林窗内土壤微生物活性有较大提高。④土壤温度对MBC、MBN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对MBN、MBP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林窗形成后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9.
通过江苏省东台市黄海原种场田间试验,研究施加磷石膏和糠醛渣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和番茄菌根化苗生长及其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番茄菌根化苗移栽至盐碱地后根系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 M)真菌侵染率及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菌根化的对照苗(P0.05),土壤pH则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此基础上施加磷石膏和糠醛渣对AM真菌侵染率均无显著影响,其中施磷石膏处理可进一步降低土壤pH(P0.05),但土壤电导率趋于升高.番茄最终收获时菌根化苗的果实产量及其可溶性糖酸比均显著高于对照苗(P0.05),在此基础上施加磷石膏与糠醛渣处理果实的可溶性固体物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施糠醛渣处理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趋于升高,而硝酸盐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本研究表明,菌根化育苗在滨海盐碱地番茄栽培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施加磷石膏和糠醛渣可进一步促进菌根化苗生长并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其中施用糠醛渣的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90.
采用样方调查和随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6种微地形(包括:原状坡(CK)、浅沟(Ⅰ)、切沟(Ⅱ)、塌陷(Ⅲ)、缓台(Ⅳ)和陡坎(Ⅴ))的土壤水分及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6种微地形两两配对的Wilcoxon秩检验,CK~Ⅰ(0.110)、Ⅱ~Ⅲ(0.109)、Ⅱ~Ⅳ(0.973)和Ⅳ~Ⅴ(0.339)的相关性不显著外(P0.05),其余两两配对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2)6种微地形中,从土层(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小(P0.05).0~60 cm土层,各微地形土壤含水量的大小顺序为:Ⅲ(13.32%)Ⅳ(12.28%)Ⅰ(10.30%)Ⅱ(12.03%)CK(9.53%)Ⅴ(8.22%)(P0.05);(3)6种微地形中,从土层(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显著减小(P0.05).0~60 cm土层,各微地形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Ⅴ(26.0%)Ⅳ(25.9%)CK(24.9%)Ⅱ(20.7%)Ⅲ(18.0%)Ⅰ(15.1%)(P0.05);(4)不同微地形的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Ⅲ(263.82 g/m2)Ⅱ(254.29 g/m2)Ⅰ(238.67 g/m2)CK(193.61 g/m2)Ⅳ(154.86 g/m2)Ⅴ(122.35 g/m2)(P0.05),微地形生物量与0~60 cm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呈负相关(y=-0.006x+35.30,**R2=0.690).研究结果表明: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进行植被恢复时,在按传统立地类型划分原则的基础上,还应按微地形的水分特征有区别地配置植被恢复模式.图1,表4,参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