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566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159篇
综合类   1568篇
基础理论   205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64篇
社会与环境   9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基于经过验证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珠江口夏季有机碳进行海陆源区分,并对海陆源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通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珠江口夏季陆源(海源)有机碳浓度从口门到外海逐渐降低(升高),在表、底层海水中平均浓度分别为1.45和0.87mg/L(0.97和1.05mg/L);垂直方向上,在层化水域陆源(海源)有机碳浓度从上到下逐渐递减(升高),在非层化水域海陆源有机碳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均匀.珠江口夏季海源有机碳贡献率表层海水低于底层海水,平均贡献率为48.26%,沿向海方向海源有机碳贡献率逐渐增加--从内伶仃洋水域的4.43%逐渐提升到外伶仃洋东侧水域的81.20%.珠江口水动力条件复杂,在径流、潮汐、季风等因素的作用下陆源有机碳向海输送且向海输送量逐渐递减;海源有机碳在不同水域动力输送特征不同,西南水域向海输送,向海输送量逐渐递增;东北水域向岸输送,向岸输送量逐渐递减.陆源有机碳生化反应活性较弱,只有小部分被生化过程消耗,其迁移转化主要由沉降过程控制,而海源有机碳的迁移转化,则由口门的动力输送过程主控向外海的生化耗碳过程主控过渡.此外,海源有机碳沉降作用明显低于陆源有机碳,生化作用明显高于陆源有机碳.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采用正渗透(FO)工艺处理酸性矿井水(AMD),以NaCl为原料液、MgCl2为汲取液,研究了汲取液浓度、膜取向、流速等操作条件对正渗透水通量及反向溶质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FO对AMD中的Al3+、Fe2+、Cu2+、Zn2+等金属离子的截留率分别达到99.8%、100%、98.9%和99.5%,硫酸盐的截留率达到97.5%;采用纳滤工艺回收正渗透汲取液,对于Mg2+的截留率达到73.3%。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2014年共12次长江大通站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和活性硅酸盐(SiO3-Si)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并估算了各项营养盐入海通量,比较分析了自1960s以来通过长江输入的各项营养盐通量变化及对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浓度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水体中DIN浓度夏秋高、冬春低,而PO4-P浓度则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变化特点,SiO3-Si浓度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相关,但无明显季节变化。DIN、SiO3-Si通量与长江径流变化一致,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特征;PO4-P通量则呈现秋季高、冬季低的变化特征。自1960s以来,DIN和PO4-P通量均呈上升趋势,2010s较1960s分别增加9.5倍和3.6倍,而SiO3-Si通量呈下降趋势,2010s较1960s减少0.6倍;导致长江口海域DIN和PO4-P年均浓度分别升高4.5和0.8倍,SiO3-Si年均浓度则下降0.6倍,氮磷比升高两倍,硅氮比和硅磷比分别降低0.9和0.8倍,这可能是导致近60 a来长江口海域赤潮发生面积增加和硅藻比例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7月、8月和9月)长江河口湿地芦苇植被CO_2、CH_4和N_2O的叶面通量、茎秆扩散速率以及沉积物通量的日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芦苇叶片排放的N_2O与CH_4的量分别为2.99μg/(m~2·h)和15.36μg/(m~2·h),CO_2则呈现白天吸收(-120.86 mg/(m~2·h))、夜间排放(69.39 mg/(m~2·h))的特点。芦苇茎秆N_2O、CH_4和CO_2平均扩散速率分别为1.96μg/h、142.45μg/h和10.69 mg/h,沉积物平均排放通量为N_2O 8.18μg/(m~2·h)、CH_41.58 mg/(m~2·h)、CO_2169.66 mg/(m~2·h)。芦苇茎秆和沉积物界面CH_4和CO_2的排放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昼夜变化规律,其排放峰值集中在日照及温度最高的9:00至15:00。芦苇植株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因素之一。芦苇植株在光合作用下吸收CO_2并促进CH_4的排放,而芦苇发达的根系及茎秆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途径。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对芦苇群落CH_4和NO2的排放影响显著,但与CO_2通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3种气体的排放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1998年10月的观测资料为例,分析了北京市某地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该地区大气细菌浓度的分布特征,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一天内气象要素及细菌浓度均是周期变化,且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大气CO2浓度升高(简称FACE,即Free A ir CO2Enrichment)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述了FACE条件下,农田土壤植物生物量质量变化和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反馈作用,以及土壤痕量气体排放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9.
Emission projection and marginal abatement cost curves (MACs) are the central components of any assessment of future carbonmarket, such as 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potentials, carbon quota price etc. However, they are products of very complex,dynamic systems driven by forces like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 endowments,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e modeling approaches for emission projection and MACs evalu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some major models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Accordingly, reduction and cost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 Kyoto target were estima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nnex I Parties‘ total reduction requirements range from 503--1304 MtC with USA participation and decrease significantly to 140--612 MtC after USA‘ s withdrawal. Total costs vary from 21--77 BUSD with USA and from 5--36 BUSD without USA if only domestic reduction actions are taken. The costs would sharply reduce while considering the three flexible mechanisms defined in the Kyoto Protocol with domestic actions‘ share in the all mitigation strategies drons to only 0--16%.  相似文献   
20.
孙钰 《环境保护》2007,(6A):15-19
近期以来,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接连频繁发生。中国各地气温也出现数十年、上百年未有的异常表现。科学家们警告,气温上升很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有关,而持续的气温上升将造成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物种加速灭绝等严重后果。为了警醒世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与世界环境日主题相呼应,结合中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将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