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2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1145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67篇
环保管理   110篇
综合类   2004篇
基础理论   481篇
污染及防治   479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1 毫秒
931.
EM发酵菌在畜禽粪便自然堆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畜禽粪便污染是农村主要环境污染,目前农村普遍采用自然堆肥方式处理.本实验模拟自然堆肥方式,加入EM菌微生物菌剂,在高温期进行翻堆通风,通过厌氧和好氧堆肥共同作用,粪便达到腐熟.堆肥过程中跟踪测量堆体温度、并对TOC、TN、TP、TK等技术参数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加入EM菌剂后,发酵周期缩短为自然堆肥腐熟周期的1/3,有效提高高温期最高温度15℃,营养成分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32.
主要研究硫酸盐还原菌在废水厌氧治理中的应用。详细了解了硫酸盐还原菌进行硫酸盐和重金属离子还原的机理,并介绍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厌氧处理、有机硫酸盐废水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厌氧治理三种硫酸盐还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典型应用,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治理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废水处理方法,对控制废水排放、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3.
室温下,用紫外光对假单胞菌株进行2 min诱变。分别用驯化后紫外诱变和未诱变假单胞菌处理系列浓度(20、100、200、300、400 mg/L)苯酚水样,对比分析其在降解速率、降解时间、微生物呼吸率、酶活性等降解特性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假单胞菌经紫外诱变后,对苯酚的耐受性得以提高,去除高浓度苯酚的速率得以提高,处理较高浓度苯酚的能力明显提升。诱变假单胞菌完全降解较高浓度苯酚的时间比未诱变假单胞菌短,诱变假单胞菌对于高浓度苯酚的适应性比未诱变假单胞菌更好。苯酚降解过程中,脱氢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活性,假单胞菌经诱变后其酶活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34.
从本溪市某焦化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驯化得到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C1,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该菌能在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且最高可耐受2 000 mg/L的苯酚。对该菌降解性能研究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苯酚降解能力,在苯酚浓度为400 mg/L、30℃、pH值7.0、摇床转速120 r/min、接种量5%的条件下,培养24 h后苯酚降解率可达99%以上。葡萄糖对该菌体的生长及苯酚降解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0.5 g/L)葡萄糖可以提高该菌对苯酚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935.
本文应用不同材料固定海洋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97CO-5,考察并比较了其成型、传质、包埋菌体活性和石油降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2.5%海藻酸钠包埋材料中细菌的增长最为显著,8 d后材料中细菌数量达到1.2×106CFU/g,为初始细菌细胞数量的3.85倍,是最适的固定化材料。固定化菌剂的石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菌剂14 d对石油的净降解率达到34.1%,其石油降解效果优于游离菌体(28.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固定化菌剂对石油中总烷烃降解率为57.9%,其中对nC21~nC31的中长链烷烃的降解率可达到54.6%;固定化菌剂相对于游离菌体,对芴(FLU)和二苯并噻吩(DBT)两类烷基化多环芳烃的降解率明显提高,达到44.9%和44.2%,而游离降解菌仅为25.4%和24.7%。实验证明,固定化技术促进了Alcanivorax sp.97CO-5菌体降解性能的发挥尤其是对中长链烷烃和部分芳烃成分的降解。  相似文献   
936.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产絮菌H8絮凝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所需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复合氮源为酵母菌+蛋白质;最佳生长环境PH为8;培养温度为10℃,培养时间为20h。最佳絮凝条件:高岭土PH为9.0;助凝剂为Ca2+,加入Ca Cl2的最佳浓度为0.04%,菌液投加量为2%,静沉时间5min。  相似文献   
937.
在温度30℃、pH为7、硫氮比为5/3、厌氧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n(NO-3-N)/n(NO-2-N)对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混培养菌同步脱氮除硫影响.随着n(NO-3-N)/n(NO-2-N)减小,荧光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NOx-N去除率逐渐增高,而S2-去除率却依次减少,混培养菌对NOx-N去除效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稳.n(NO-3-N)/n(NO-2-N)对混培养菌去除S2-几乎没有影响.荧光假单胞菌能迅速将NO-3-N转化为NO-2-N,但NO-2-N转为N2却相对缓慢,培养液中出现NO-2-N累积;而铜绿假单胞菌将NO-2-N还原N2的能力明显比荧光假单胞菌强,培养液未反应的NOx-N以NO-3-N为主,未出现NO-2-N累积.混培养菌对NOx-N转化的情况介于荧光假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之间.荧光假单胞菌同时获得较高NOx-N、S2-去除的n(NO-3-N)/n(NO-2-N)为5/5,铜绿假单胞菌为10/0,混培养菌为5.0/5.0.混培养菌对NOx-N、S2-的同步去除效果优于单菌株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938.
张俊  杨晓洪  葛峰  王娜  焦少俊  叶波平 《环境科学》2014,35(6):2374-2380
探讨了长期施用含兽用四环素药物残留的畜禽粪便对土壤环境中耐药菌及抗性基因形成的影响.分秋季和夏季两次采集苏北黄淮地区沭阳市某养猪场周边长期用含有四环素残留的猪粪作为肥料的耕地土壤,并采集当地没有施加过猪粪的耕地土壤作为对照.分析样品中耐药菌的组成,同时利用PCR技术研究3种目前常见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A、tetC、tetE).结果表明,从秋季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59株耐药菌,属于13个菌属,夏季土壤中共分离出35株耐药菌,属于10个菌属,其中致病菌数占总耐药菌数的比例高达38.14%,而对照组中的3株耐药菌只属于一个菌属(Streptomyces).PCR结果显示所有的耐药菌上都携带了抗性基因,tetC是含量最高的抗性基因.施用过含有四环素残留猪粪的土壤样品中四环素的残留含量为41.1~61.9μg·kg-1,干土中四环素抗性基因含量为4.63×105~37.42×105copies·g-1,通过将土壤中四环素的残留量与土壤中抗性基因的量进行拟合,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四环素残留量与四环素抗性基因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合适的气候条件对耐药菌和抗性基因的形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39.
1株耐冷兼性嗜碱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王兆阳  陈国耀  姜珂  许培雅 《环境科学》2014,35(6):2341-2348
以传统微生物富集分离方法,从垃圾渗滤液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株高效好氧反硝化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其好氧反硝化特性和异养硝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到的好氧反硝化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命名为GL19,GenBank登录号为(KC710974).碳源、C/N、pH及温度对菌株反硝化活性影响较大.在柠檬酸钠为碳源、C/N不低于15、pH 6~10、溶解氧(DO)4.8~7.7 mg·L-1及温度为15~34℃,硝酸盐氮负荷为140 mg·L-1的条件下,硝酸盐去除率均达100%,总氮(TN)平均去除率为96.5%,最终无亚硝酸盐积累;菌株能以亚硝酸盐氮、氨氮为底物进行高效脱氮,20 h内可将140 mg·L-1的亚硝酸盐氮完全去除,28 h内可将280 mg·L-1的氨氮降至3.11 mg·L-1,氨氮去除率达98.9%.显示该菌具有耐冷、高效脱氮特性,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这对南方地区冬季废水处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0.
1株铁基质自养反硝化菌的脱氮特性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王弘宇  杨开  张倩  季斌  陈丹  孙宇翀  田俊 《环境科学》2014,35(4):1437-1442
从武汉市东湖深层底泥中分离得到1株铁基质自养反硝化细菌W5,对其自养反硝化脱氮性能进行了研究.结合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W5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对其脱氮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W5菌株的最适脱氮培养条件为NO-3-N 40 mg·L-1,Fe2+500 mg·L-1,pH 6.8~7.0.在最适脱氮条件下培养一周,硝酸氮去除率可达到87.0%,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亚硝氮产生量很少,最高不超过0.31 mg·L-1.同时未见有氨氮生成,硝酸氮大部分转化成N2.作为电子供体的Fe2+的氧化率达到9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