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7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706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95篇
综合类   2343篇
基础理论   396篇
污染及防治   330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73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人工湿地植物对重金属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含铅废水污染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加重,以及处理要求的日益严格,含铅废水的处理已成为目前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重点。由于植物修复技术操作管理方便,成本低廉,处理效率高和选择性强等优点,植物修复已成为处理含铅废水的较有潜力的和行之有效的优化技术。实验参照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模拟设置不同铅浓度的水体,通过盆栽水培实验及实验室分析测试,分别研究了重金属铅对芦苇、香蒲、鸭跖草这3种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各种植物对铅的抗性的表现及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和分布,为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粉煤灰碎砖颗粒除磷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磷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人工湿地除磷简单经济,但常用填料砾石除磷能力有限。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和人工湿地模型实验研究粉煤灰碎砖颗粒的除磷效果,实验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可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粒径为4~6 mm的粉煤灰碎砖颗粒对磷素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1 277 mg/kg。当初始溶液...  相似文献   
993.
微生物对芦苇人工湿地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云  林静  徐亚同 《四川环境》2009,28(5):41-43,49
以上海梦清园人工芦苇湿地为对象,在微生物制剂使用的同时研究了微生物对湿地除磷效果的影响。经过对近一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微生物的增加使总磷平均去除率达到20.9%,高于空白的18.3%。微生物的磷酸化作用使得出水磷更多以磷酸根形式表达,甚至使磷酸盐含量不降反升。底泥监测表明,微生物制剂的加入能有效的促进浮泥层中磷的转移,减缓浮泥层中磷的积累,10个月后试验组浮泥层的磷含量相对空白对照组可降低10%以上,菌剂对于减缓磷的积累,促进磷向基质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分布与衰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管发酵法和倾注平板法研究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tms,TC)、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s,FC)、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F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CP)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SM)6种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去除及衰减情况.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粪大肠菌群、人肠杆菌和总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0.0%、84.6%和83.0%;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分别为51.9%和35.7%;出水中粪链球菌的数量高于进水.基质中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数量比单元水中多2~4个数量级.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在污水中的衰减速率明显高于基质中,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和基质中的衰减速率最低,分别为0.053lgd-1和0.038 lgd-1.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指示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情况,结果可为人工湿地的环境卫生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996.
沈立 《环境》2014,(5):52-54
正"早年在粤北南岭的林场调研时,还睡过山上的木屋,晚上刮风下雨屋子会渗水,把所有衣服都裹上还是冻得不行。"徐颂军回忆道。支撑他克服困难、坚持下来的,是一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说起广东愈趋严峻的生态形势,徐颂军总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堆事例,并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事实上,从2008年进入政协后,徐颂军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就一个接一个,他在2010  相似文献   
997.
刘长兴 《环境保护》2013,41(6):48-50
湿地保护法应坚持保存和维护湿地之自然状态的目标定位,遵循保留原则和合理使用原则,与其他环境法律相协调,通过政府管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其目标,并通过明确湿地保护的政府责任、管理者责任、破坏者责任和使用者责任来保障湿地保护法律机制的运行。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我国现行环境立法体例下,应当开展与相关资源立法相并列的湿地保护专门立法,以明晰的湿地概念、明确的湿地保护范围与保护对象为核心完成湿地保护法律机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998.
用下行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分析了系统对CODCr、TP、TN的处理效果,并将有无植物2种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下行流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都有很高的去除率;进水中TN和TP的浓度变化对出水中氮磷含量影响不大,系统对氮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植物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德国引进的环境友好型新技术——PKA人工湿地,考察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影响因素以及污染物的去除机制,以期了解PKA人工湿地技术在处理生活污水中的运行规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出水COD、BOD5、NH3-N、TP分别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Ⅲ、Ⅲ、Ⅳ类标准,COD、BOD5、NH3-N、TP去除率均达到82%以上;(2)PKA人工湿地技术在处理生活污水时,投资少、建设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特别适用于水库上游居民分散、难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氧化还原电位(Eh)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功能区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系统下行流池表层、两池底层、上行流池表层E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85、-87~-130、308~432 mV,沿水流方向依次形成了好氧A区/缺氧、厌氧区/好氧B区3个功能区。好氧A区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区域,BOD5、CODCr、NH+4- N的去除率分别为430%、484%、541%,特别是NH+4 N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79%;缺氧、厌氧区主要是进行反硝化反应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好氧B区则主要是去除厌氧分解后的有机物以及进一步脱氮。另外,NH+4 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呈显著相关关系(〖WTBX〗p〖WTBZ〗<001),而BOD5、CODCr、NO-3-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