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434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滇池铜绿微囊藻对重金属的富集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滇池铜绿微囊藻对水体中重金属(Hg,Cd,Cu,Pb)的富集。结果表明,该藻对Hg的富集力量强,其次为Cd,Cu,Pb。氨基酸含量测定的结果是:采自滇池水体中的铜绿微囊藻的氨基酸含量比室内培养的低。但其所含种类相同。  相似文献   
62.
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水体污染已经制约着昆明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文章以滇池为研究对象 ,讨论了建立滇池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论述了系统的技术思路和主要目标 ,重点对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技术构成和功能进行了描述。以期对滇池的富营养化治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滇池水中细菌和古菌氮代谢功能基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氮代谢在滇池水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和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真核生物参与氮素转化,原核生物作为氮素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在氮素生物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监测滇池草海和外海区域13个点位,分析滇池水中原核生物氮循环功能关键基因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滇池水中细菌35门, 427属,主要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门类;古菌14门, 61属,主要以广古菌门为优势门类;β多样性指数显示滇池整体细菌丰富度指数高于古菌,草海细菌多样性指数高于外海.PICRUSt功能解析表明细菌和古菌具有功能上的丰富性,细菌中有35个参与氮代谢的KO通路,涉及氮异化硝酸盐还原基因nirB、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B和硝酸还原酶基因nasK等关键基因;古菌中有23个参与氮代谢的KO通路,涉及固氮酶基因nifH、nifK和nifD,古菌固氮酶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氮代谢基因,草海中古菌氮代谢能力整体高于外海,滇池水中古菌比细菌固氮潜能更大.本研究从原核生物氮循环中功能基因的角度,探讨滇池不同区域水中细菌和古菌氮循环差异,为进一步揭示氮循环机制,解决氮素污染引起的富营养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4.
以国家自然保护区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草海湖中深水区和湖边浅水区生长的底栖动物,测定其总汞和甲基汞,探讨底栖动物汞和甲基汞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汞的响应特征,并评估了其面临的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底栖动物总汞含量范围为0.51~46.55 ng·g~(-1)(均值7.82 ng·g~(-1)),甲基汞含量范围为0.04~27.71 ng·g~(-1)(均值4.31 ng·g~(-1)),低于其他自然保护区报道的底栖动物的汞含量.对比发现,夏季底栖动物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高于其他季节;湖边点底栖动物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高于湖中点同种类底栖动物汞含量,这与沉积物中甲基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却与沉积物总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反,且中华圆田螺甲基汞含量与沉积物甲基汞含量呈显著相关(r=0.52,P0.05),表明湖边浅水区沉积物汞的甲基化程度、生物可利用性都明显高于湖中深水区.湖中湖边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差异以及湖边沉积物存在干湿交替可能导致了这种明显的差异.底栖动物对水体或沉积物总汞和甲基汞的富集系数均较高,这些高富集系数足以引起对草海湿地水生食物链中汞污染风险的重视.  相似文献   
65.
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河道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璐  温东辉  张辉  谢曙光 《环境科学》2008,29(8):2227-2234
选择滇池入湖污染负荷最高的大清河为对象,以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SFBC)工艺对河道污水开展了分流处理的试验研究,已完成冬季枯水期、春季枯水期及夏季丰水期3个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SFBC工艺对水质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调整各时期的运行参数,可以使COD及TP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50%和40%左右,但TN的去除受水温及溶解氧等的影响很大,在逐渐稳定后去除率可达到20%左右.接种活性污泥可以加快装置的启动.但总体去除效果不及来水自然驯化的污泥.随着运行时间延长以及来水带入河道底泥的影响.有无接种污泥在处理效率上的差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6.
选择流域内6种代表性的蔬菜、花卉秸秆,研究其对滇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平的秸秆投加量下,TN、TP负荷量在秸秆投入水中约45d和30d左右均达到最大值,花卉秸秆在水体中TN、TP的总释放量明显高于蔬菜秸秆;水体TN、TP含量与秸秆投加量均成显著正相关。花卉、蔬菜秸秆进入滇池水后的最大潜在污染负荷量分别为:花卉秸秆的TN污染负荷为54.11g/kg,TP污染负荷为23.19g/kg;蔬菜秸秆的TN污染负荷为41.16g/kg,TP污染负荷为13.56g/kg。随意弃置堆放的花卉蔬菜秸秆对滇池水体可能存在的潜在面源污染负荷TN、TP极大值分别为12815.43 t和5290.51 t。  相似文献   
67.
选取典型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昆明福保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污染物生态风险分析,结合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解析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土壤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有机氯(Organic Chlorine Pesticides,OCPs)、酞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类污染物残留水平较低,但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区域内的印刷厂、造纸厂、彩印厂是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尚为清洁,能够保障蔬菜产品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68.
滇池水藻类含量很高,现已属重富营养化水体。本实验选用国外一种新型除藻剂一去藻247来研究治理滇池水藻类污染,通过投加三个不同浓度的除藻剂,检测得出叶绿素α和总磷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u^2+的残留浓度也没有超标,其中当叶绿素的含量为1000mg/L时,除藻剂的最佳投加量为10mg/L。并用线性回归方程对滇池水体中叶绿素α和总磷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  相似文献   
69.
滇池近20a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1988~2007年滇池水质监测数据,评价了近20a来滇池水体主要富营养化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逐年加重趋势。根据其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及变化趋势。认为昆明市虽然在治理滇池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相似文献   
70.
LAS在滇池典型入湖河口缺氧水体中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河水衰减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在滇池典型入湖河口(海河口)缺氧水体中的生物降解及其动力学,探讨了温度、pH值、LAS的初始浓度、添加营养盐(NH4Cl或NaH2PO4)以及曝气等因素对LAS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口水体中的不同条件下,试验26 d后LAS的生物降解率都达95%以上,且降解服从二级动力学模型.温度、LAS的初始浓度、添加营养盐以及曝气均对LAS的降解有一定的影响.当水温从10℃增至25℃时,其降解速率P从0.21 d-1增至0.90 d-1;在连续曝气时,LAS的降解速率也由缺氧状态的0.72 d-1提高至1.97 d-1;LAS的初始浓度增大,其降解速率减小;添加NaH2,PO4能明显地促进LAS的降解,但是NH4Cl对其降解产生抑制;不同pH值(7.05-9.44)对其降解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