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溢出被用于特指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在开放经济下,城市之间的旅游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多核心旅游圈为实证对象,分析了旅游圈内部合作与竞争的溢出效益.在界定单核型旅游圈的基础上,对昆明-滇西北旅游圈的溢出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将测度结果可视化显示.分析结果表明:①单核心旅游圈内部正溢出效应比多核心旅游圈更显著;②旅游溢出效应总体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当接受区的旅游差异度和旅游吸引力较大时,会产生跳跃溢出现象;③在旅游溢出效应的计算中,对交通方式、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综合考量比单纯用地表球面距离更准确.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大三线”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而崛起的以钢铁、能源、钒钛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新兴工业城市。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经济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保证。通过分析滇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发展特色经济和提升产业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梅里雪山     
在我国云南与西藏交界处,世界著名的怒江与澜沧江大峡谷之间,横亘着一组由北向南的雪峰群。它犹如一条盘踞滇西北的巨型苍龙,又像一条串起生命的白色哈达。这里有20多座终年冰雪覆盖的雪峰,发育有近百条现代低纬度海洋山谷冰川和悬冰川。这座庞大的雪山群就叫梅里雪山。这座山脉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也是云南和西藏的界山。  相似文献   
15.
《世界环境》2009,(1):87-87
2008年12月2日,阿尔斯通基金会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北京动物园宣布启动“滇西北·梅里雪山-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该项目涉及梅里雪山地区3个乡镇、老君山地区4个乡镇共计2万多民众。未来5年内阿尔斯通基金将为该项目提供100万欧元资金,联合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当地社区及居民中大力推广可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6.
对雪邦山风电场区域的现状植被中的寒温灌丛(灌丛杜鹃群落)、亚高山草甸(羊茅、狭叶圆穗蓼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植物群落在研究区分布面积较大,生长良好。根据调查结果对风电场植被恢复的群落类型进行了物种配置。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区,承担着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生态屏障功能。基于1995—2013年统计数据,定量评价了该地区产业结构演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滇西北各州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当全国经济进入"三产化"时代时,滇西北地区却出现了独特的"逆三产化"的现象。近十年来,滇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属于中等,总体上是上升的,说明其产业结构变化加大了该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压力。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最新的文献数据,结合过去5 a的野外考察成果,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地区拥有种子植物6 559种,分属于205科,1 281属。滇西北地区以04%的国土面积,拥有我国种子植物科数的74%,属数的41%和物种数的20%。同时也以10%的土地面积,拥有云南地区种子植物科数的77%,属数的55%和物种数的43%。在热带区系组成方面,比重较大的分布区类型为泛热带分布(165%)和热带亚洲分布(122%);在温带区系方面,北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所占比重比较高,分别为193%和145%。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非常接近,分别为47%和53%,表现出强烈的区系过渡性,这可能与地层抬升、板块漂移和温性植物类群的迁入有关。温带区系比重略高于热带区系,说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温凉性质,这与滇西北地区相对温凉的气候环境是一致的。科的分化强度为63;属的分化强度为51。研究区域内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与其复杂的生境、强烈的区系过渡性和区系分化是一致的。滇西北地区可能是验证、发展各种生物多样性假说的理想场所。因此,滇西北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不仅值得人们关注和保护,而且也值得研究和探索。与滇东北的药山自然保护区相比,滇西北地区拥有更高比重的热带亚洲成分,这可能与古南大陆的“掸邦 马来亚”板块的位移和旋转有关。滇西北地区与滇西南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在植物区系高级分区和系统进化的起源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田中线”的真实存在。联系滇西北地区植物区系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节点可能是研究区域内的独龙江地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和资料分析,探讨了云南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子——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和水文对区域水土流失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所述对区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滇西北探险旅游开发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险旅游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探险旅游侧重旅游目的地的原始性和区域性、旅游过程的惊险刺激性、游客的局限性和主动参与性以及旅游服务的技术性等专业性特征。在分析滇西北探险旅游条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滇西北开发探险旅游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