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26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317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01.
事故与灾害预兆现象和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事故与灾害预兆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领域和自然界中,由于人们忽视其作用,导致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故或灾害的发生。研究指出:事故与灾害预兆是一种平衡力受到了破坏,在其平衡系统或整体物体中受到破坏或失衡,其能量向外释放或力失衡时所展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通过仪器、经验和观察就能及时捕捉种种异常或不正常现象,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预防,就能将事故或灾害消除在未发生前或将损失降减到最低限度;同时总结提出煤矿一般透水事故的预兆理论和预兆现象。笔者认为,研究事故与灾害预兆的现象和应用,是防止和减少事故或灾害发生的最有效途径,应该引起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802.
用修正的E-L模型描述二元VOCs气体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VOCs气体二元吸附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甲苯-苯、甲苯-乙酸乙酯、甲苯-丙酮、丙酮-乙酸乙酯及苯-丙酮二元吸附体系,吸附过程存在置换现象,即随着高沸点组分在床层内吸附量的逐渐增加,相对挥发性大的低沸点组分更易脱附,出现高沸点组分置换低沸点组分的现象,表现为被置换组分的穿透曲线上出现峰值;但对于苯-乙酸乙...  相似文献   
803.
西域旌节花在不同环境下生长发育及某些生物学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察和调查了西域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状况,并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初步探讨,发现不同环境下的西域旌节花从腋芽的出现到枝叶的生长以及开花结果等在时间的先后和过程的长短上有所不同,植株在秋冬季落叶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株本身的高矮和大小以当地的荫蔽条件和水分状况等。西域旌节花表面上为两性花,实质为假两性花,对于某一具体植株来说,要么雌蕊能育,要么雄能育,但不可能两者兼之。尽管每一棵植株都有雌蕊和雄蕊。当雌蕊能育时,雄蕊却不育(无花粉);当雄蕊能育(有花粉)时,雌蕊则不育,花开过之后整个脱落,不同环境下植株结果的比例也不同,差异较大,西域旌节花的落果情况非常严重,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图版1表1参8。  相似文献   
804.
为了探究环境中残留除草剂草甘膦对沉积物-水界面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分别以九龙江两个断面拱桥溪和石龟头的沉积物-水界面藻类群落结构为研究对象,并添加0.05 mg·L-1草甘膦作为磷源进行实验模拟.结果表明:拱桥溪沉积物-水界面藻类生物量占比为蓝藻:绿藻∶硅藻∶甲藻=0.3%∶7.8%∶91.5%∶0.3%,蓝藻生物量占比低于1%,以硅藻门直链藻属为优势种属;石龟头沉积物-水界面藻类生物量起点占比为蓝藻∶绿藻∶硅藻∶甲藻=20.8%∶58.5%∶19.5%∶1.2%,蓝藻生物量占比大于20%,绿藻门栅藻属、蓝藻门微囊藻属和硅藻门直链藻属为优势种属.草甘膦调控15 d后,拱桥溪沉积物-水界面蓝藻生物量占比从0.3%增长到22.6%,生物量是无机磷组的7.6倍,但硅藻仍为优势门类,这与蓝藻生物量占比低于1%的拱桥溪表层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结果类似;而石龟头沉积物-水界面蓝藻生物量占比从20.8%增长到57.8%,生物量是无机磷组的近5倍,蓝藻演替为优势门类,这与蓝藻生物量占比大于15%的石龟头表层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结果相似.调控实验表明,在草甘膦胁迫下蓝藻门的增殖能力均表...  相似文献   
805.
为了建立我国砌体填充墙 RC 框架结构性能水准与性能指标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填充墙 RC 框架拟静力试验数据,建立了本土化填充墙 RC 框架试件试验数据库。参考《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 24335—2009),定义了填充墙 RC 框架的 5 个性能水准及其破坏状态描述,根据试验现象提取试件首次达到每个性能水准时的层间位移角作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分别给出刚性连接和柔性连接填充墙 RC 框架具有 84% 保证率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并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现有研究中给出的限值进行对比,最后进一步分析了采用不同类型砌块的填充墙 RC 框架结构性能水准限值的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规范限值,刚性连接的填充墙 RC 框架限值在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的性能水准下均偏小,而在严重破坏的性能水准下远大于规范限值;相较于现有限值,作者研究得出的限值具有性能水准判定标准统一、数据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黏土砖和普通混凝土砌块,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填充墙的 RC 框架结构侧向变形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806.
为揭示不同高层建筑在多种风场作业下的涡激振动规律,开展了圆柱形与矩形两类高层建筑的风振安全特性模拟。通过结合高层建筑的实际参数,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取涡激共振的锁定区间及旋涡脱落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拟合出不同结构建筑物的尾涡脱落频率随雷诺数变化的函数方程,进一步剖析影响高层建筑安全性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高雷诺数下的风场模拟选择剪切应力运输(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k?ω 湍流模型可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2)涡激振动存在发展、共振、逃逸三个阶段;(3)经常处于中强风袭扰的环境下,矩形建筑较圆柱形建筑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807.
通过产酸脱硫反应器的动态试验和配套的静态试验,考察致变因子 COD/SO2-4比制约的乙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规律; 阐明乙酸型代谢和乙酸型顶极群落是产酸脱硫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揭示乙酸型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并以因变因子**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碱度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  相似文献   
808.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特征通常用来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了2012—2019年松花江干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并应用冗余分析(RDA)探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8年间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4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4门、9纲、25目、58科、69属,其中水生昆虫的EPT物种为99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40.24%;水生昆虫的其他物种为68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27.64%;软体动物为36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14.63%;环节动物为25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10.16%;甲壳动物为18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7.32%。底栖动物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种类组成总体有所增多,其中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有向水生昆虫转变的趋势,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且主要以水生昆虫占比最多,底栖动物密度平均值为5.97×103个/m2,变化范围为2.86×103~8.98×103个/m2,优势科(属)主要为小蜉属Ephemerella、小寡脉蜉属Oligoneuriella、扁蜉属Heptagenia、等蜉属Isonychia、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缺叉多距石蛾属Polycentropus、摇蚊科Chironomidae和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等。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多数为"中等"及以上,评价结果趋于稳定,且下游评价结果好于上游。松花江干流的水环境质量变化阶段性明显,溶解氧含量升高,氨氮呈下降趋势,其余指标呈波动变化。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影响松花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其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和总氮等指标是影响该监测区域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