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广州市灰霾与非灰霾期间大气中的低分子量羰基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4-二硝基苯肼衍生-高压液相色谱检测的方法测定了广州市大气中灰霾期和非灰霾期4种低分子量醛酮化合物(甲醛、乙醛、丙酮和丙醛).在灰霾期,4种化合物的含量在1.00-32.19μg·m-3,以乙醛的平均含量最高;非灰霾期以丙酮的平均含量最高,与非灰霾期相比,灰霾期的4种醛酮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加,甲醛/乙醛和乙醛/丙醛浓度比值以及4种醛酮化合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低分子量醛酮化合物主要来自人为排放源,并且灰霾期甲醛、乙醛和丙醛具有相似的源和汇,灰霾期人体对甲醛和乙醛的平均暴露水平(分别为55.2μg·d-1和62.7μg·d-1)是非灰霾期(分别为22.8μg·d-1和27.8 μg·d-1)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22.
城市灰霾污染的形成不仅与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有关,还有可能与城市地表起伏度、城市建筑形态乃至城市规模等有关,因而判断城市地表各要素对灰霾污染的影响对于城市灰霾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集2014—2017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PM2.5日均浓度,从地形坡度、城市地表形态、城市规模对PM2.5日均浓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3.
北京典型污染过程PM2.5的特性和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北京2010年12月—2011年3月冬春季节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分析了冬春季典型污染时段灰霾和沙尘期间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质量浓度和其中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组分OC和EC特性,及其季节变化和来源.结果表明,北京灰霾和沙尘期间PM2.5日均质量浓度分别高达301.8 μg/m3和284.8 μg/m3,是美国EPA PM2.5日均质量浓度限值(35 μg/m3)的8.62倍和8.14倍.灰霾时段,人为污染元素(S、Cu、Zn、As、Se、Cd、Sb、Pb)、二次无机离子(NH4+、NO3-、SO42-)和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沙尘天气和非污染天气.沙尘天气时地壳元素(Na、Mg、Al、Ca、Fe等)的质量浓度高于灰霾天气和非污染天气.北京冬春季节PM2.5主要来源于燃煤和工业过程、二次转化、地面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灰霾污染时段二次转化贡献率较高,沙尘污染时段地面扬尘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4.
本文结合2011年重庆区域灰霾统计结果表明,灰霾污染状况已逐步由重度和严重灰霾向轻中度灰霾污染过渡,污染程度得到好转。灰霾/非灰霾对比发现颗粒物PM2.5污染浓度较高,超标率较大,占颗粒物污染较大比重,且对能见度影响显著。2011年BC/PM2.5平均比值为18%左右,且比值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与全年灰霾污染总体发生趋势相符。  相似文献   
125.
灰霾期间气溶胶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和浓度水平方面综述了灰霾期间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介绍了灰霾期间气溶胶中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特征,以及颗粒物与能见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指出:灰霾天气多发生在冬季,且气溶胶中PM2.5占的比重大;气溶胶污染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密切关系;水溶性离子多集中在PM2.5中;能见度的下降与气溶胶特别是细颗粒物有很大关系。提出目前灰霾研究中主要存在3大问题:一是对灰霾期间气溶胶中含有的有机物类别及其对不同季节发生灰霾的贡献率仍需进一步研究;二是灰霾期间气溶胶中有机物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三是不同源排放的气溶胶对灰霾形成的贡献率有待探讨。建议系统地开展大气细颗粒物有害成分的鉴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扩散过程中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6.
分析了2013年1—3月西安市12个空气监测子站监测的PM10、PM2.5以及相关气象参数;绘制了不同月的主城区浓度分布等值线图。运用单样本K-S非参数检验法检验表明,PM2.5浓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各站点间的PM2.5浓度相关性非常高,变化趋势一致;PM10和PM2.5的变化规律呈现"W"型三峰分布;PM2.5日均值与能见度、净辐射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负相关,且相关性较强;与平均湿度、最大湿度、最小湿度呈现显著正相关;与总辐射量、日照时数、气压、露点温度的相关性较弱;节日烟花燃放、沙尘天气容易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其中节日烟花燃放、沙尘天气对PM10的贡献量大于对PM2.5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7.
2009年夏沈阳一次大气灰霾污染过程及气象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9年8月10-20日灰霾期间沈阳大气成分站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及可吸入颗粒物等资料,分析此次灰霾的分布特征:11d中有10 d共142 h次出现,灰霾期间能见度在1 312~9 869 m;霾的级别从轻微级别到重度级别,其中轻微到轻度级别出现的次数最多,占全部灰霾次数的92.8%;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都超标,最大超标倍数2.88倍.反应性气体SO2和NO2的质量浓度不超标,空气质量在优至轻微污染之间变化;当全天都出现霾时,可吸入颗粒物PM10超标,最大超标0.22倍,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受均压场的控制,沈阳地区风速比较小,有时发生风场的辐合,且下沉气流强于上升气流;每天02时有一逆温存在,灰霾严重时,到早上08时还存在逆温.  相似文献   
128.
2012年12月4~13日在西安市运用大流量大气采样器进行每小时1次PM2.5样品采集,对其进行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总氮(WSTN)、水溶性有机氮(WSON)以及无机离子分析,探讨其浓度、组成、时间变化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PM2.5中WSON小时平均浓度为(12±9.4)μg·m-3,最高达31μg·m-3,平均占水溶性总氮(WSTN)的47%±9.8%,而无机氮NH+4-N和NO-3-N则平均分别占WSTN的29%±8.5%和23%±8.1%.WSON∶WSOC(N∶C)质量比值范围为0.04~0.65,平均为0.31±0.13.在非灰霾天(能见度>10 km)、轻霾天(5 km<能见度<10 km)和重霾天(能见度<5 km),WSON分别为(1.6±0.9)、(6.5±3.9)和(23±4.7)μg·m-3.WSOC/OC质量比值在整个观测期间无明显变化,但是WSON/WSOC(N∶C)质量比值从非灰霾天、轻霾天到重霾天呈逐步增大趋势,其均值分别为0.2±0.1、0.3±0.1和0.4±0.1,与颗粒物碱度减弱酸度增强相一致.此外,整个采样期间WSON与NH+4、SO2-4和NO-3呈强线性相关(R2>0.80),阴阳离子当量平衡进一步显示:WSON与颗粒物中和度呈负相关(R2=0.53).研究结果表明,大气中有机胺等气态水溶性含氮有机物可通过酸碱中和与颗粒相酸性物质反应,由气相转移到颗粒相,并且重霾天低温、高湿和静风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这种酸碱中和导致的气固相转化,促使更多的WSON生成.  相似文献   
129.
辽宁中部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的外来影响程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唐娴  王喜全  洪也  杨婷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6):1541-1550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及其污染源在线追踪技术,对2011年10月27—30日辽宁中部城市群发生的一次灰霾过程的外来影响贡献率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AQPMS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辽宁中部城市群PM10浓度的时空演化,特别是代表性城市沈阳的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这为利用污染源在线追踪技术研究外来影响的贡献率奠定了基础;在此次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天气期间(10月27—30日),外来贡献率随着城市与京津冀地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从营口的61%减小到铁岭的23%,而辽宁省本地贡献率则逐渐增大;京津冀城市群相对于胶东半岛城市群是主要的外来影响源地;在辽宁中部城市群近地层PM10浓度先后达到峰值时段,京津冀地区对营口、鞍山、沈阳、本溪、抚顺和铁岭的贡献率分别为60.6%、42.8%、31.8%、34.9%、30.7%和19.7%,因此,至少可以说京津冀地区对此次灰霾过程中营口、鞍山、沈阳和本溪等地的空气质量恶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研究表明,虽然开展区域调控是解决区域灰霾污染的有效措施,但也要注意灰霾污染的跨控制区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30.
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及其对控制对策的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柴发合 《环境保护》2014,(11):32-34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分析了我国颗粒物污染现状、变化趋势、组分等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我国颗粒物污染成因研究对决策的支撑及其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